方面是指在某事、某人或某物在某个范围或层面的相对或并列,叫方面,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政治建设六个方面体会4篇 , 供大家参考选择。
政治建设六个方面体会4篇
【篇一】政治建设六个方面体会
当前我省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哪些?如何破解?
我省县域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经济相对实力不强,发展水平仍显滞后
虽然我省县域经济总量不断扩张,但通过横向比较,我省县域经济实力仍较薄弱:①与全国相比②与发达省份相比,我省县域差距更大。③与中部省份相比,江西各项县域指标也大都处在落后状态。在第五届中部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中,河南有40个,湖南有20个,湖北有9个,安徽有10个,山西有12个,江西只有5个。
(二)产业升级步伐缓慢,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
1、县域产业结构不尽合理。我省县域经济产业结构一产较重,二产较弱,三产滞后,产业结构低水平重复,升级缓慢,产业综合竞争力不强。
2、县域工业规模效应弱,创新能力差。我省多数县域工业的主体以中小企业居多,传统工业比重大,技术水平低,生产工艺落后,产品附加值不高,经济增长呈现单一粗放式增长模式,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低,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中贡献的份额小,企业创新能力严重不足,导致全省县域企业发展后劲不足。
3、县域农业产业化程度低,竞争力弱。县域经济大多是典型的农业经济,近几年来,生态农业与特色农业有较大的发展,但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仍然较小。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小、档次低,农村专业化生产、公司化经营的产业化链条不健全,农产品品牌少,标准化生产程度不高,加工、包装工艺落后,市场竞争力不强,产业化程度过低,影响了农业综合效益的提高。
(三)经济发展不平衡,差距呈扩大趋势
随着我省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各县(市)发展不平衡逐渐加剧,发展差距呈扩大趋势。
(四)县乡财政困难问题突出,金融对县域经济支持乏力
过去,农业和中小企业的税费收入是县级财政两大重要来源。近年来,由于中央采取一系列措施,减轻农民负担、取消各种不合理收费、取消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使县级财政在农业方面的收入相应减少。大部分县主要靠财政转移支付来解决财政资金周转。尤其是一些乡镇,财政困难问题更为突出。
县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但我省县域金融信贷普遍趋紧。国有商业银行收缩县级金融机构及其相关业务,“只收不放”现象突出,某些银行在县里只设办事处,设支行的也上收了贷款权限,基层商业银行贷款审批权限弱化,授信额度缩小。县域中小企业普遍存在贷款难、担保难、融资难现象由于缺乏资金,一些县(市)的重点企业该扩大生产的扩大不了,该上的新项目上不了,该搞的技改搞不成,丧失了发展的机遇。
(五)农民收入偏低,城乡收入差距扩大
增加农民收入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近年来,随着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出台一系列支农扶农政策,农民收入有了大幅提高,生活条件显著改善,但与城镇居民收入相比,收入差距仍在拉大。
(六)县域内、外生产要素互动活力不足。目前县域经济发展普遍受到资金、土地、人才等生产要素供给不足的制约。一是县域金融等要素制约明显。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改革转制,导致县级金融机构功能萎缩和弱化。县域金融机构贷款审批权上收,信用体系尚未建立,存贷款差普遍很大,不少县(市)的存贷款差高达70-80%,大量存款转到大中城市,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进一步加剧,发展县域经济的资金需求无法满足。二是县级政府“责权”不对等。从体制上看,近年来,县级行政单位出现了事权下放、财权上收,好的事权上收,差的事权下放倾向。县级政府部分部门如工商、税务、国土资源等部门实行垂直管理之后,县级政府权力和义务出现了非对称。一方面,县级政府原有权利削弱,动用各方面力量发展经济,进行经济调控的手段明显弱化;另一方面,县里承担了越来越多的义务,给县级政府带来了很大压力。三是人才严重不足。县域工作环境相对艰苦,无法对引进的中高级人才给予优厚的报酬和良好的工作环境,难以有效地吸引外地专业人才和留住本地专业人才。
破解难题从六个方面:
(1)以体制改革和提高政府服务水平为重点推动富县强镇。继续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按照“能放都放”的原则,赋予县(市)更大的行政自主权和决策权。按照财权、事权统一原则,启动和推动“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和“乡财县管”财政管理方式的改革,将义务教育、基本卫生防疫及保健等最基本公共服务的事权全部划归中央和省,调减中央省市县分成比例,扩大县域财政收入来源,使县域各级政府事权与财权的对等。
县域各级政府,要进一步明晰自身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的定位,进一步推动各级政府将职能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优化当地的市场竞争环境,为各种性质经济主体公平竞争创造良好条件。
(2)以合理规划和金融服务支撑为重点提升基础设施上水平。县域需要协调好统一的规划,高起点、高标准形成统一的规划体系并付诸实践,从而实现区域的互动发展。其中规划建设高效、完善、统一的产要素在空间流动、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的重要条件。规划贵在坚持,重在执行。有了规划,如执行不力,规划就会形同虚设,建设就会无的放矢。同时完善县域金融服务功能,建立多层次的县域金融服务体系,开展农村金融服务试点,在推动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民间金融的协调配合及功能互补上多做探索,使金融服务成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基础设施的重要组织部分。
(3)以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和调整收入分配结构为重点扩大内需。扩大内需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来源。目前,在扩大内需要上,县域经济要解决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相当一部分县(市)还存在较为严重的“吃饭财政”问题,省、市要进一步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努力帮助这些县域走出吃饭财政的困境,使县域财政在扩大内需方面发挥的作用不断提高。此外,目前我省城乡居民收入在总体稳步增长的同时,不同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却在拉大,特别是由于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例过低,“干得多,挣得少”,制约着消费能力和生活质量的提高。要通过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提高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真正让人们“劳有所得”、“干有所值”,全面突破激励县域经济内需增长的制度瓶颈。要加强税收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一是改革税种安排。开征资产税、遗产税和赠与税,从而形成以个人所得税为主体、多种财产税为辅的税收调节体系,同时对个人收入的流量、存量和转让进行调节。二是实行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并规范地方税收减免政策,从而使得个人所得税在调节居民收入分配中发挥积极作用。通过个人所得税将收入从高收入者向低收入者转移,在实现社会公平的同时缩小收入差距。
(4)以选择不同发展模式为重点推动县域多样化发展。针对生产要素和资源禀赋状况,应选择不同的发展模式:
⑴经济实力大、活力大的县(市)工作重点在于通过“优化”实现发展。实力大、活力大的县(市)今后发展应以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为主,积极实施大企业战略,推动各类生产要素向优势产业、优质企业集中,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低能耗、低占地、低污染的集约型产业。
⑵经济实力大、活力有待提升的县(市)工作重点在于通过“集聚”带动发展。以完善地区交通基础设施为导向,将县域城镇功能设施进行升级与改造,为产业与人口集聚创造条件。借助自身具有的资源优势,积极引入外部资本、技术,并促使其与本地项目与土地优势相结合,形成内外源相互促进发展的新局面。
⑶经济实力小、活力大的县(市)工作重点在于通过 “引导”促进发展。中等发展水平县大多存在产业规模小,过于分散的特点,应制定政策逐步引导产业向专业化、特色化方向发展。要着力培育壮大一批具有比较优势和鲜明特色的骨干支柱产业,把这些县潜在的资源优势和劳动力优势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使中等发展水平县成为广东省县域经济加快发展的中坚。
⑷具有发展潜力县(市)工作重点在于努力获取“扶持”的同时提高自主发展能力。特别是发达地区对这些县(市)的生态建设作用应高度重视,并在资金等方面大力采取扶持措施,做到让这些地区通过生态建设,也能得到可观的发展回报。对其中的贫困县扶持重点应从扶贫款划拨为主逐步转为项目建设为主。省市应进一步加大对这些县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使这些县(市)财政实力尽快从“吃饭财政”向服务型财政过渡。同时,具有潜力县(市)还应在生态文明、产业转移园区和城镇化建设以及扩大内需方面多探索,进一步改变“等、靠、要”的观念,使这些县域的发展一方面能分享全省经济发展的果实,另一方面也能充分开发潜力,不断增强自主发展能力。
(5)以土地优化开发与人口及产业集聚为重点加快县域城镇化。城镇化是今后县域经济发展的一项中心工作。推动县域经济中的城镇化发展必然与土地开发相联系。今后,应制定科学的土地开发策略,一是要实施高品质中心城区控制性规划,明确城镇开发的意向,借助高品质规划吸纳投资。二是适当储备县域城镇建设用地,确定合理增长边界,通过对城镇规划区范围内的土地有预见性地进行储备,为未来城镇发展留下空间。三是引入土地开发资本对中心城区进行综合开发,主要可采用分期拍卖和出售的方式进行开发,通过招拍挂土地转让增加土地财政收入,将增加的这些收入按步骤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城镇发展从规划期、半成熟期、成熟期的不断转变。在推进城镇化工作的同时,还应实现人口和产业向城镇的适当集聚。一方面要放宽购房入户政策,对购房入户者实行鼓励政策,加快农村人口进入城镇的速度;另一方面要引导第二和第三产业适当向县域城镇周边集聚。
(6)以长远发展效益和民生为重点改革政府考核机制。
正如温家宝总理所说,对干部政绩的考核,不仅要看一个地区的经济总量,而且要看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协调,社会事业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公平正义和人民生活的改善。长期以来,地方发展的政绩评估指标主要是围绕着GDP增速、投资规模和财政税收等偏重反映经济数量和增长速度的指标,这种单一的考核体系,造成地方发展唯GDP的发展模式。相比之下,节能环保、就业、收入增长等更能反映民生问题的指标被忽视。专家认为,绩效考核如同指挥棒,将直接决定地方发展理念以及干部政绩观的转变。新的政绩考核机制应弱化GDP,更加强化从民生、环保、公共服务等指标来衡量政绩,从思想根源上看,地方政府树立正确的政绩观首先应转变观念。以经济成果为主评价政府政绩有过巨大历史贡献,今后在干部考核体系中淡化GDP,并不是说它就不重要,只有经济总量做大了,才能为改善民生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还有专家表示,保障干部政绩与民生福祉相一致,引导干部将短期行为与长远发展结合还需相关制度的改革,如健全干部任用制度、改变激励机制等
【篇二】政治建设六个方面体会
作风建设需要解决六个方面的问题
——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届中纪委三次全会上的重要讲话有感
库木西力克乡党委书记:丁晓春
今年7月是第十一个党风廉政建设教育月,今年党风廉政教育月活动的主题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和县委十一届七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种种预防的方针,以“加强党性修养、弘扬良好作风、忠实履行职责”为主题,通过学习中央和自治区颁布的有关党纪条规和文件规定,开展违纪违法典型案件警示教育,学习廉政先进典型事迹等活动,使广大党员进一步加强党性修养,增强宗旨意识、责任意识、大局意识、纪律意识和责任意识,大力弘扬良好作风,坚持廉洁从政,推进廉政建设各项工作深入开展。
通过进一个月的专题学习,深入学习了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届中纪委三次全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央和自治区有关领导关于廉洁自律、党政机关厉行节约的规定、《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等文件,进一步增强了廉洁自律意识。我认为要从六个方面加强作风建设。
一、树立大局意识, 解决各自为政、单位利益、个人利益至上问题
作为一个基层乡镇的党委书记,全乡的工作是一盘棋、一个整体。在全局工作中,各单位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哪个方面的工作做不好,哪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拖全乡整体工作的后腿,都会给全局造成被动。各单位要切实增强大局意识,作决策、办事情,自觉跳出单位利益的小圈子,站在全局的高度看本单位的工作和责任,以全乡大局为重,认真履行职责,全力搞好服务。要不断增强团结意识,同志之间要加强团结,单位之间要加强协作配合,互相支持,形成团结一心干事业的合力。特别是在急难险重任务面前,部门之间更要加强沟通,密切配合,坚决杜绝推诿扯皮现象的发生,尤其是今年“7﹒5”事件、“7﹒6”事件发生后,全乡各单位和广大党员干部都能牢固树立大局意识,放弃自己本单位的局部利益和个人利益,能够服从全局,能够立即投身到维护社会稳定中,广大干部在“7﹒5”事件、“7﹒6”事件中表现出的不怕苦、不怕累、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的高商品德。
二、强化纪律意识,解决管理不严的问题
严肃机关纪律,树立机关干部良好形象,是机关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各单位负责同志要加强干部管理,严肃工作纪律,提高干部爱岗敬业、遵章守纪的自觉性,以优良的作风促进各项工作开展。广大党员干部要不断增强组织纪律性,严于律己,充分发挥模范作用,在广大群众中树立良好形象。要进一步加强对党员干部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的教育,强化监督和管理,不断增强党员干部的组织纪律性。
三、切实转变作风,解决办事效率低的问题
发展要提速,工作首先要提速。近年来,通过开展学习“三个代表”和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学习,各单位的办事效率提高了不少,但与目前我乡加快发展、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的要求相比还有差距,有些工作还跟不上乡党委、政府的节奏。各党委的工作都是全乡整体工作的一个环节,哪个环节工作拖拉,效率不高,都会影响全局。目前我乡正处在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尤其是目前面临着维护稳定的严峻任务,各项工作千头万绪,办事拖拉,势必影响全乡发展的大局。各单位要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无论是职责范围内的工作,还是乡党委、政府临时部署的任务,都要雷厉风行,落到实处。要主动走出去、沉下去,到基层一线调查研究,现场办公。要进一步加快工作节奏,不断提高办事效率。
四、增强服务意识,解决服务水平低的问题
服务群众、服务全乡经济社会发展是各单位应尽的责任。责任意识强不强、服务水平高不高,是衡量机关作风、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准。各单位要牢固树立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坚决杜绝“吃、拿、卡、要”等现象发生。凡符合国家政策规定的,要全力去办,努力办好;对事关全乡发展大局和关系到群众切身利益的,但需要变通办理的,要主动协调,多做工作,决不能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更不能拿着上级政策规定作挡箭牌,拖着不办。对大事、难事的服务,最能体现一个单位的责任意识。
五、大兴学习之风,解决能力不适应的问题
干事创业、加快发展,既要有创业的热情,更要有干事的本领。要有本领必须不断加强学习。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形势变化快,知识更新快,我们不明白、不知道的东西越来越多。面对瞬息万变的形势,不学习就要落伍。现在,有的同志受累不少,但成效不大,这就是个人能力问题,说到底还是学习不够的问题。有不少同志把学习当成负担,总是强调工作忙,没时间学习,但我认为,只要想学习,时间还是有的。要善于挤时间学习,把打牌、喝酒、上网聊天的时间用到学习上,丰富知识,充实头脑,掌握政策,研究问题,在各单位形成人人想学习、人人钻业务、人人求上进的浓厚氛围,提高素质,增强本领,真正担负起加快我乡发展的重任。
六、强化廉政意识,解决廉洁自律问题
要通过深入开展警示教育和党性党风教育,着力解决“当官为什么,当官做什么”的问题,从思想上筑牢反腐倡廉、拒腐防变的道德防线。进一步健全完善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坚持关口前移、口位下沉,注重加强教育和监督管理,拓展从源头上防治腐败工作领域。要严格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强化监督考核,严格责任追究,促进党风廉政建设深入开展。不断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确保我们的干部既能干成事,又要不出事。要严格农村财务管理,加强财务审核,使乡村财务管理进一步规范。加大案件查处力度,严肃查处侵害群众利益的案件,不断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各级党员干部,要始终做廉洁奉公、严守纪律的模范,顶住利诱和说情风,不为个人、他人谋私利,始终保持一名共产党员的政治本色。
加强机关作风建设,是加快推进我乡改革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举措。全乡各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充分认识其重要性和必要性,狠抓各项工作的落实,确保我乡各项工作开创出新的局面。
【篇三】政治建设六个方面体会
从六个方面重点建设法治政府作者:应松年来源:《中国民商》2015年第07期
十八届四中全会以后,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是全会促进依法治国的两个关键词之一。
建设法治政府需要重点做好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要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推进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建立权力清单制度。政府的机构、职能、权限都跟后面的权力清单有联系。权力清单也就是把组织法和单行法里面授予的权力都放在一起。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还需要解决“程序”的问题。《决定》强调要完善行政程序法律制度,我们应该着手加快统一行政程序法的立法工作。
二是健全依法决策机制。《决定》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确定为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这对于抑制当前行政决策领域“拍脑袋决策”、“一支笔决策”是有重大意义的。除此之外,应当建立决策的成本效益评估机制,在作决策之前,就要考虑好决策的经济效益和成本问题,避免造成决策浪费。《决定》还要求建立重大行政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和责任倒查机制。
三是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行政执法体制是一个很复杂的体制,各个部门、各个行业都不完全一样,如何具体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还有许多迫切需要研究的问题。《决定》就这一问题指明了一个大致的方向,那就是要合理配置执法力量、深入推进综合执法、严格执法准入、加强执法协调。
四是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严格规范执法,就是要按照法律规定去严格执法。
五是强化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制约就是要做到行政行为的各个环节,如决策、执行、监督都要互相协调、互相制约。监督制度也是多方面的,有党内监督、人大监督、民主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审计监督、社会监督、舆论监督。我们需要完善有关制度,努力形成科学有效的监督体系,增强监督的合力和实效。
六是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决定》明确了“以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的原则,也就是说,所有的政务信息都应该公开,除非法律另有规定。在公开的内容上,要一体推进决策公开、执行公开、管理公开、服务公开、结果公开。只要政务信息都切实公开了,政府的所作所为就被置于社会公众的广泛监督之下,腐败就没有了藏身之地。
【篇四】政治建设六个方面体会
教材评价的六个方面
•教材内容的选择
•教材内容组织
•内容呈现与表达
•教学设计
•编印设计
•课堂使用
结合学生的实际,当前的课改精神及社会的教育价值观来评价。
教材评价的标准:以初中语文学科为例
实施教材评价的时候,还需要根据学科的具体情况将上述评价维度和问题学科化、具体化,形成评价的指标项。针对学科的具体问题确定评价的标准。由于学科的数量太大,不可能一一介绍。同时,为了使评价具有可操作性,作为评价指标的项目也不能过多。由于各个维度之间可能有一定程度的交叉,还应该对各维度所考虑的问题加以适当的整合。下面以初中语文科为例,介绍如何确定评价的指标项和标准。
初中语文的评价指标项目共有14项,其中第l一3项主要涉及知识维度;第4-5项主要涉及思想与文化内涵维度;第6-8项主要涉及心理与发展规律维度;第9-10项主要涉及编写制作水平维度;第1l项主要涉及可行性维度;第12-14项主要涉及特色与导向性维度,以下分而述之。
1.范文的数量、质量、类型和搭配。语文教科书素以范文选编为主要篇幅,好的教材,选文数量足够,文质兼美,具有典范性、时代性,各种类型选文的比例和搭配恰当,所含常用字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
2.语文知识介绍。中学语文教材必须介绍的语文知识大致包括语言知识、思维知识、阅读知识、写作知识、文体知识、文学知识、文化知识等七个方面。好的教材对语文知识的介绍准确、简明、实用,恰到好处,与范文相结合,介绍方式巧妙,切实有用,不因过于繁难和专业化而加重学生的负担。
3.语文技能培养。语文技能培养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语文技能可以分解为听、说、读、写四种技能(或分解为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应用、审美、探究技能),其中读和写是重点。如何恰当地把语文技能要求渗透到范文和知识体系中去,如何通过有计划的练习和活动安排来加以落实,是衡量教材质量的重要标准。好的教材对语文技能的理解和分解得当,全面落实而又重点突出,语文能力培训练习活动的设计有计划、够数量、高质量、多样化、相配合。
4.教材体现的人生观、价值观、人文精神、创新精神。这是指教材的范文、知识、技能和学法系统中所蕴含的先进和优秀的思想观念对于学生的人生态度、价值观念、道德情操、人格修养的影响。好的教材应注意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人文精神、创新精神的培育,尤其是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积极的人生态度、正确的价值观念、健全的人格修养和创新思维品格的熏陶、感染、培育。
5.提高语文感情、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这是指教材利用自身文化含量高的优势,理解和尊重多元文化,通过熏陶、启迪、吸取,提高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好教材的范文应是富于感染力的语文、文学、文化精品,助读系统的编写注意开启和提高学生的语文感情、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
6.符合学生心理认知和发展规律。这是指教材范文的选择、知识的编写以及技能培训的设计与安排是否遵循学生心理认知和发展的规律,好的教材应该能够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与不同阶段的认知和发展心理相适应,鼓励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心理。
7.符合祖国语文的学习方式。祖国语文的学习方式,既要知识积累,又要能力训练;既要分析理解,又要整体感悟;既要审美熏陶,又要语感培育;既要学校课堂学习,又要延伸到母语的广阔社会课堂学习。好的教材的范文、知识、技能和学法系统的编写应该符合和体现祖国语文的这些学习方式。
8.有利于学生形成主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中学语文教材应该包括一个“助学系统”,在这个系统中编入学习方法、学习策略的内容。好的语文教材应当有好的助学系统,而且在范文的选择、知识的编写、能力的训练以及各种练习、活动、实践项目的设计等方面,都注意帮助学生培养和形成主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
9.结构安排、内容组编的水平。语文教材的内容有多方面、多类型、多课时、多学年、综合性的特点,好教材能够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把选文、知识、能力、练习、助学、学法等多方面的内容有条不紊地汇聚编织在一起,精心设计安排单元、模块、选修、必修、分册、成套,将一个学习阶段的整套教材组成一个有序有机有效的整体。
10.编写文字、图表音像制作和装帧印制水平。语文教材理应特别注意教材编写的语言文字所达到的水平,同时要求图表、照片、装帧、版式等符合一定的标准。好的中学语文教材编写的语言文字应该准确规范、文采生动。语文知识编写、练习设计中没有知识性差错,注释和导读编写没有理解性的差错,编述语言文字(包括排印)中错别字、病句、标点符号的表达性差错完全没有或低于国家规定标准。教材的图表、照片、音像、装帧、版式、等达到高水平。
11.难度和份量与教师学生相适应。好的语文教材在难度与份量上应符合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也与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目标和条件相适应,既达到共同的基础要求,又有适度的弹性。
12.教材的体系和理念。从总体来考察整套教材,包括教材所设定的总的目标、阶段目标、年级目标、分册目标;教材的结构设计;与教科书相配套的课外阅读物、教学参考资料;思想教育系统、范文系统、知识系统、技能系统、助学系统、学法系统等等安排所构成的体系,以及所反映的基础教育的教育理念和对语文学科的认识、对语文课程标准的落实程度。好的教材的构成体系科学、严密和完整,教育理念先进,对语文学科的认识深刻,对语文课程标准的落实程度高。
13.教材是否有鲜明的特色。语文教材处于改革之中,好的教材应该有鲜明的特色。或在理念、或在体系、或在内容、或在结构、或在学法、或在应用、或在其他方面,编出自己的特色,较之已有的教材应该有所突破、有所创新,或创新之处比较多、比较有价值。
14.教材是否有利于转变学与教的方式。好的语文教材从总体上看很好地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并有利于学与教方式的改变。
摘要:在素质教育的理念下,教材是学生与文化知识以及教师同学之间互动的媒介,是学生学习与探究的工具,是汇集人类知识的资源。从对教材的这一定位出发,教材的评价应该有六个基本的维度:知识、思想文化内涵、心理发展规律、编写制作水平、可行性、特色与导向性。应根据学科的具体情况将上述维度和问题学科化、具体化,形成评价的相关指标项,并进一步制定学科的具体评价标准。
关键词:教材功能;教材评价维度;教材评价标准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和教材多样化政策的推行,全国共用一套统编教材的局面已经被打破。目前全国有68家出版社参与了教材编写出版工作,聘请大批在科研机构、大学和中小学的学者、专家编写中小学教科书,共出版了175套各学科的新课程实验教科书,在全国发行使用。我国长期以来都是由独家出版社编写出版统一的教科书,而现在一下子有这么多作者、这些么多出版社参与编写了这么多套教材,其质量水平到底如何?它们是否符合素质教育的理念要求?如何评价和选择适合本地、本校的教材?这些问题受到广大学生、教师、学校、家长、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以至整个社会的关注。要回答这些问题,首先必须对教材进行科学和客观的评价,而要进行评价,首先必须确定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教材评价维度和标准。
一、教材的性质和功能
教材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材指用于学校教学的所有媒体材料,包括教科书和各种配合教科书使用的印刷资料、多媒体音像资料,以及通过网络形式呈现的教学资料;狭义的教材主要指教科书。由于教科书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地位,本文所说的教材实际上是指教科书。
要确定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教材的选择与评价标准,首先必须对教材进行定位,回答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教材是什么、为什么需要教材、它有什么功能、在教学中扮演什么角色等问题,明确指导思想。
对教材是什么的回答取决于不同的教育观念。传统的教育观念以知识传授为中心,认为教学是由教师到学生的单向传输过程。从这种观念出发,教材应该是汇集了人类知识精华的著作,具有学术性、权威性和本源性,是相应学科的学术论著、权威的教学资源和教学的基本依据。从这种观念出发,教材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内容,是教师必须信守的教学依据。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这种以学科框架为教材框架、强调教材的学术性、权威性和本源性的做法受到了挑战。首先,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还包括学生对学习过程的理解和方法的掌握,以及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发展。教学的内容不仅是写在书本上的知识,而且包括了蕴含在书本知识后面的,透过教师、学生与环境的多方互动中显露出来的问题。这些隐性的内容无法以外显的方式直接写到教材上,但可以通过对学习过程的巧妙设计引发出来。这是教材需要面对的新任务。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结果也表明,学生的学习不是简单的接受,而是一种基于原有思维框架基础上的有意义的重构,教学过程不应该只是从教材到教师再到学生的单向传递过程,而应该是学生、教师、教材以及环境之间的多向互动和探究的过程。在这样的互动中,教材不仅要向学生作必要的陈述和介绍,还应注意联系学生原有的思维框架和想法,揭露学生原有想法在认识解释新事实、新问题时可能产生的矛盾,引导学生达成新的正确的认识。教材应有利于教师组织教学活动,有利于学生从学习活动中构建新的知识。
在教育实践中,课程标准对教学目标的描述相对较为抽象,对教学内容的规定相对较为泛化,教材就应把这些抽象和泛化的东西加以具体化,成为教师、学生了解和认识课程标准的媒介。
当然,作为学生发展的重要基础,知识的获取仍然是教学的重要内容和基本目标之一,教材仍然需要发挥知识载体的功能,成为学生了解掌握人类已有经验和前人文化遗产的重要媒介和资源。不过,当今社会知识信息极度丰富的现状使教材无法包容学科知识的全部或甚至仅仅是主要部分。教材向学生展示的应是有助于学生理解相关学科领域的关键知识、方法、过程以及反映学科与学科、学科与社会、学科与生活之间关系的重要案例。
概括起来,在素质教育的理念之下,教材的概念应该包括三层意思,第一,教材是一种媒介。学生通过教材认识人类文化遗产和知识财富,通过教材来理解认识国家课程的标准和内容,通过教材展开与同学及教师之间的课堂互动。第二,教材是一种工具。学生利用教材的学习安排体验学习的过程,积累学习的经验,获取必要的知识,构建自己的知识框架,学会探究并形成对自然、社会的正确观念,促进智能和个f生的发展。教师利用教材创设学习情境,组织教学活动,进行教学评价。第三,教材是一种资源。教材通过陈述性的课文具体地展示课程所规定的教学内容,通过各种栏目向学生介绍人类的知识和经验,通过活动向学生介绍程序式知识。
基于对教材的上述理解,教材应该具有作为知识资源的丰富性和典范性,作为媒介的友好性和融洽性,作为教师和学生共同使用的工具的可操作性。
此外,基于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的特点,教材必须多样化,以适应不同地区、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学生的需要。多样性必须以特色为前提,即每一种教材都有自己的特色。各种相互雷同的教材实际上是一种浪费。
目前,我国多数学校和教师并没有完全转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他们的教育教学思想中还存在许多与素质教育理念不相适应的东西。端正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是落实素质教育方针的首要任务。因此,作为体现国家课程标准的教材,还必须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对教师转变教育教学思想有一定的导向作用。
二、教材评价的维度
教材评价的维度指的是从哪些方面或什么角度出发来对教材进行评价,每一个维度都反映了教材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评价维度的确定是基于对教材的认识和功能定位。从上面的讨论中可以看出,作为学生学习的资源,教材的知识内容应能使学生具备终身学习的必要基础。作为一种媒介,教材应该以正确的先进的思想价值观念对学生进行引导,体现丰富的文化内涵;应该对国家课程进行合理的解读;应该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对教学进行引导。作为一种工具,教材应符合学生心理和认知发展规律的要求,应有高的编写制作质量,要有良好的操作性和使用效果,应与当前的教育教学环境相匹配,与教师和学生的实际水平相匹配。从这些要求可以得出进行教材评价的六个基本维度。
1.知识维度
首先,作为学生的知识资源和学习工具,教材以什么理念作为指导思想去概括人类的知识宝库,或者说,选取什么样的知识作为教学的内容,能否将学‘生学习的必要知识以恰当的方式汇集起来,与教材的质量水平有密切关系,是分析评价教材的一个很重要的维度,简称为知识维度。我们希望教材内容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并能满足学生发展的要求,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同时考虑教材能否将所选内容以恰当的或科学的方式组织起来。这一维度衡量的问题包括:教材内容对学生素质发展的必要性和典型性,教材内容反映学科基本结构和发展方向的水平,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环境的联系程度,教材内容及组织、表达方式的科学性,教材内容与其他学科的配合协调程度。
2.思想文化内涵维度
教材不仅是学生在知识与智力方面进行学习的资源和工具,也是帮助学生提高思想品德修养\认同自己文化归属的资源和工具。教材必须有丰富的思想文化内涵,必须展现高尚的道德情操,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提高思想觉悟和文化涵养,培养良好的道德风范,懂得尊重和善于吸收其他文化的营养,这是衡量教材质量水平的另一个维度,简称为思想品德与文化内涵维度。这一维度考虑的是教材的思想文化价值取向以及内涵的丰富程度的。这一维度衡量的问题包括:教材所体现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思想境界,教材所体现的价值观、人生观和道德观,教材在激励学生的探索精神、创造精神和实践精神方面的水平,教材对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的倡导水平,教材对中华文化和人类文化的认识。
3.心理发展规律维度
这一维度考虑的是教材在内容选择、结构组织、活动安排、文字撰写、插图使用等等方面是否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发展规律。作为学生学习的工具,教材在内容的选取和组织表达的方式上必须遵从人类认识事物和学习发展的规律。在中小学阶段,学生还未成年,其心理特点和智能发展水平都与成年人有所不同,教材应该适应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和发展水平。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他们又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学习,教材应充分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同时又要处理好主动学习与教师指导的关系,这是衡量教材质量水平的第三个重要维度。这一维度衡量的是:教材能否调动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材能否从多方面来强化学生的感知和知识发生过程,教材能否引导学生主动建构新知识,教材对学生的起始程度要求和预定发展目标是否合适,教材是否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的成熟程度,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
4.编制水平维度
作为学生学习的工具,教材编写和出版制作水平,包括教材的文字和照片、插图、地图、图表等的编写制作水平,也是衡量教材的很重要因素。一本内容再好的教材如果在编写和制作方面水平很低,其使用效果也不会好。这是衡量教材质量的第四个维度,简称为编制水平维度。不同类型的教材以及用不同的媒体制作的教材,如传统的教科书和音像教辅材料,其制作技巧和工艺要求是不同的,需要考虑的问题也不相同。就教科书而言,需要考虑的问题包括:教材文字的编写水平,教材插图与文字的配合程度及制作水平,教材的编写形式的丰富程度和相互配合水平,教材的版式设计水平,教材的印刷工艺质量。
5.可行性维度
这一维度考虑的是教材是否与当前的教学环境和资源条件相匹配的问题。教材需要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去实现教育的效果,教材的使用过程不仅与教材本身有关,还与教学环境、师资水平以及学生情况有关。如果教材太难,或者对实验设备的要求太高等等,与当前的环境条件不适应,使用起来就不会有好的效果,就不是好的教材。这是反映教材质量的又一重要维度,这一维度需要考虑的问题包括:教材与学生水平的适应程度,教材与教师水平的适应程度,教材与学校资源环境的适应程度,教材与使用教材的地区的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适应程度,教材的教学设计与实际使用情况的符合程度,教材预定的教学目标在实际中的达成情况。
6.特色与导向性维度
这一维度考虑的是教材的特色和教学导向。好的教材必须有自己的特点,特点是教科书的生命,也是分析评价教科书的重要着眼点。教材的特点不仅要从各个维度上表现出来,更要从整体上表现出来,因为教材本身是一个整体,需要有好的整体配合。有时候一本教科书从每一个维度来看并不见得最出色,但由于各方面配合得当,从总体上看这本教科书要比分维度去看好得多,当然也有相反的情况。教科书的特点也是这样,许多时候,这种特点是通过综合效应表现出来的,分维度去看不一定能看出这些特点,需要从总体上对教材的特点和整体配合进行分析,这是把握教科书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这一维度所要考虑的问题包括:教材在整体上体现出来的理念的先进性及其对新课程标准的落实体现程度,教材在选材、组织、编写、呈现等方面以及总体特色,教材是否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有利于学生的反思和自我评价,教材是否有利于教师教学观念和方式的转变,教材能否有利于学校资源与教学环境的改善,教材是否因与资源环境距离过大而给使用带来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