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舍宁秘书网 > 思想汇报 > 特级教师陈日亮教学思想探究

特级教师陈日亮教学思想探究

时间:2024-10-31 11:45:02 来源:网友投稿

林霞 唐瑛

内容摘要:陈日亮,全国优秀特级教师,投身于语文教学研究与改革数年之久,其教育教学思想对学术界有着毋庸置疑的影响。本文从其教学方法、教学观念、以及《如是我读——语文教学文本解读个案》当中的经典教学案例进行解读重构。期望能够通过这三方面的分析研究,探析陈日亮老师的经典教学思想,为笔者的未来教学奠定基础,为从事和关注语文教育的学者提供微薄的思考和启迪。

关键词:陈日亮 教学方法 教学观念 教案解读

当代的语文教学呈现出浮于表面解读的怪圈,多数教师不谈求实不作创新,以完成任务的心态教学。因此探究陈老师的教学思想可给当下语文教育带来浅要的启示作用,给教育工作者的教学实践提供更多的思考空间和授课价值。

一.教学方法

方法是学会学习的钥匙,教学方法在语文教育此类意会性强的学科当中是必不可少,陈老师基于自身丰富的阅读经验和教学经验,总结出了“以文解文”、“以心契心”、“以言传言”的“三以”教法,在语文教育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1.以文解文

对文本的解析,古人十分重视,而且有着严格精细的考究,陈老师的“以文解文”就是尽可能在“本文”里把“本文”讀懂。其包含了两层意思,一是在本文里潜心求索,正所谓“欲求至乎其域,则务通乎其微”,不必到文本之外找材料;
二是指“语言形式”。[1]例如陈老师在教授《小狗包弟》一文时讲到:

“《小狗包弟》值得揣摩的语句不止一处,但下面这一句是不应该忽略的‘我自己终于也变成了包弟,没有死在解剖桌上,倒是我的幸运。在课堂上教师教学到这里一般都会提问‘为什么我会变成包弟,但‘倒是我的幸运这句话却鲜有人注意到”[1]这句话的意味。学生多半认为这句话挺平常没有问题,没有在文革当中死去当然很幸运,有什么可思考的。但是这里恰恰反映了在教与学当中很容易疏漏遗忘的一个关键点:孤立的解读文本字与词,不联系上下文以及前后语境来准确理解,因此很难理解巴金这句话的关键在于其主语是谁。”

这里所说的“倒是我的幸运”,恰恰是在痛说我的不幸,可见这分明是在自嘲,是一句带有反讽意味的沉痛话语,这个意味同样也可以从“倒是”两个字中读出来。如果将下面的句子中删为“我自己没有死在解剖桌上,是我的幸运”[1],再和原句比较,读者定然会明显感觉到其表达的意思或意味有所不同吗,因此在教学中,要学会左顾右盼、前后关照、咬文嚼字,才是启发思考的有效途径,才可以真正做到以文解文。

2.以心契心

“以心契心”当中的两个“心”也有不同的代指,前者指广大读者,后者指作者本我。“以心契心”就是带领学生以诵读的方式体会文章所蕴含的深刻情感和思想主题,用心灵去感受、感悟文学作品。“以心契心”站在教学的角度来讲,是尊重学生的个性独立阅读,让学生对文本产生心与言谋、神与文通、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契合感;
站在阅读的角度来讲,读书就是在和文本作者做双向的感情交流、经验的印证和理智的对话。

“以心契心”最有探讨价值的当属走进作者内心的诵读,陈老师在教授《记念刘和珍君》时的诵读可谓典范,如:“我总认为,不能由诵读来进入鲁迅语境,就很难进入鲁迅的文本,就是勉强进入,也会很快索然而出。鲁迅之所以被不少人敬而远之甚至是拒之,可能亦缘于此。”[1]

该章开始进人惨案的场景,情绪急剧走向高昂。第一段抒写自己不料也不信竟会发生大屠杀的愤激心情,其中以“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1]一句蓄势,使得行文先抑而后扬,显得格外有力。“然而”这一句急转之后,即须急促地读完整个句子,除了重音须落在“下劣凶残”四个字上,前后的“竟”和“这”也得适当加重,以表达对杀人者的无比愤恨与极端憎恶。诸如此类的心灵沟通,才是用心诵读,才能读出鲁迅的悲愤与憎恶,读出国人的悲哀。

学生在学习过鲁迅的文章后,就疯狂传扬“鲁迅式口吻”的说话语气,这种流传不仅是教师讲解的深刻到位,更是学生进行了有效的诵读。陈老师通过字词句的强调诵读,以“我”心去契鲁迅的心,依靠有效的心灵交谈教学去取代教师寡淡无效的乏味讲解。

3.以言传言

“以言传言”侧重点与“以文解文”和“以心契心”不同,其侧重的是学生理解过后的自我表达。而前者是学习如何解读文本读懂作品,恰如其分地解读作者的思想。“以言传言”的第一个“言”是指向读者读完之后的感言,第二个“言”是指文本自身的语言及其所蕴含情感表达[4]。要求学生能够通过文本解读准确把握作者意图之后,用书面或口头语言将自己的所思所感准确有效地进行表达。

陈老师在教学《别了,“不列颠尼亚”》时,要求学生去阐释文中的“从海上去”和“又从海上去”的一字之差的情感变化,谈谈自己的感受,以及在引导学生小组合作探究交流讨论,将课文所涵盖的问题以及情感讲得通透明了后,陈老师启发出了“厚重感”一词,带领学生谈谈本文所体现出来的“厚重感”。通过“以言传言”让学生有自我的理解,去表达我心,既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又培养了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素养。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生如果只有内在的感悟吸收,而不懂得将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就变成了读死书,不仅看不到学生的学习成果,更不利于其身心价值观的培养。中国的教育要培养的不是书呆子,也不是书呆子般的学生。所以在学习的最后,陈老师力求让学生敢于表达,“以言传言”,读书要有所收获,这样的学习和教学才能称之为有意义的双向学习。

二.教学观念

纵观在教育界所倡导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念大背景下,每位名师的教学观念都离不开学生主体原则。同样,陈老师基于多年教学经验及自我独特广角视域,总结出了以学生为主的阅读、训练和写作教学观念。

1.阅读教学观

陈老师深受叶圣陶语文教育“本然”观的影响,在其勤勉实践下,精心设置了独特的又适合中学生的阅读教学方法及阅读课型,分别是预读、议读、范读三种。其中预读体现为三层阶梯,一是读准字音,辨别字词,疏通句子的诵读;
二是解释词语,辨析句子,找出通篇中心;
三是发现文章问题,合理表述出自己的自己的疑问,尝试自己解答疑问的发疑。[2]其次议读和范读同样也是分为三个阶段,在教师引导下将阅读深度层层加深,逐级提高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程度。

在陈老师的阅读教学中,“发疑”是教学中最为费时费力的教学环节,也称为阅读教学预读课中最为重要的自学式训练,是最为关键的一步。这不仅需要教师的有效引导和学生的踊跃发言,更需要营造高效的课堂氛围。为了更好地让学生将自发的疑问贯彻落实,陈老师还精心设置了直觉发问、联系发问、比照式发问等提问方式,让学生根据自我阅读基础有选择地进行发疑。这种阅读式教学也是充分发挥了教学民主,体现了叶圣陶的“本然”观。

2.课堂教学观

“一节课的学习内容只能占人生学习内容的千万分之一,因此课堂教学要少而精,追求将短暂的课堂上出时效”。[4]教师教学就要做到博观约取、厚积薄发、广泛地查阅相关资料,精心提取利于学生学习掌握的内容,将自己的墨水在课堂上有的放矢地输入给学生。

教育界总流传:教师想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必须先有一桶水,但这桶水若不加选取直接强行灌给学生,则会造成水满则溢的情况。因此,教师需要做到在上课之前处处留心、步步讲究、精心构思所要到给学生的一杯水,定好一篇文章的内涵立意、行文结构、遣词造句等。

好的课堂要寻找师生之间的灵魂交汇点,做到课堂教学深入浅出。在课堂教学语言方面,陈老师强调了教学的五个忌讳点:浅、露、奥、碎、晦。以及讲课文的五个不要:不离书、不空浮、不繁复、不含糊、不旁逸斜出。[2]由此可见,其对于课堂教学的研究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实践准则,在其不断反刍的课堂中教书育人,并以此影响广大教育者。

质言之,课堂当中教与学的天平并不是完全难以掌控,也并不是扑朔迷离,它热切地呼唤如陈老师一样善读善写的教师捧着一颗爱心,亮出自己的功底和本色,提升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

3.写作教学观

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这是现当代中学生的通病,但是陈日亮的写作教学却可以让学生摆脱对于写作文的恐惧抵触。其写作教学有着三大原则:一是不限制学生的题材,无论是小说还是诗歌散文,只要学生想写,就可以大胆发挥;
二是以笔代口,让学生随时随地记录写作素材,提高动手能力;
三是模仿优秀文章,熟读经典,由读书百变其意自现转换为由读悟写,悟出写作的规律和方法。这三大原则不仅包含了写作的内容形式和方法,更包含了陈老师对于写作教学的思考引导,深受学生的喜爱。

语文学习之作文,是直接抒发心灵感悟及真情实感的形式,才能真正体现我即语文。因此,作文之要点,归根结底就是从自我心灵流淌出来的真诚,“真诚做人、真诚为文”是破解学生写作矛盾律的第一首则。在提倡写作可以肆意放飞自己的情绪和心灵的同时倡导朴素,在与自由表达个性的同时要注意方圆。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广泛而大量的有效阅读可积累必要的写作素材,因此陈老师在写作教学中强调作文素材的积累,一篇成型的文章,离不开日积月累的阅读素材。只有在素日里沉淀自我文化修养及语文内涵,才能在必要时刻挥毫泼墨彰显本色。

三.《如是我读》之我读

陈日亮的《如是我读——语文教学文本解读个案》对笔者的教学思考有很大的启发。现在不少教师在备课时,惯于在文本表面“滑行”,缺乏文本解读的能力,照搬照抄教参提供的现成结论,不去切实考虑教师教学特色,学生接受程度以及教材文本的复杂关系内涵,对文本的解读避而不谈。这本书陈老师用自己的“读”突破了许多经典语文教材的困惑,值得各位学者深思研究。

1、《故都的秋》秋味解读

《故都的秋》一文可谓写景散文的经典,许多教师在教学这篇文章的时候,都注意到了秋的景色秋的色彩,鲜有人提出品读秋味,即使有,也是浅浅地一笔带过。这里所描绘的故都北平的秋实际上是郁达夫一个人的秋,是他独自赏玩的秋色秋味。文章第三自然段是文本解读的重点,但是许多教师都缺乏深度解读,仅是把此段所写到的景物一一罗列,得出以下结论:天空秋高气爽,鸟的声音是清脆悦耳的,牵牛花是素雅清淡的,但是这一系列的讲解都太过于平淡无趣且浮于表面,似乎抛开这些景物而言就没有内容值得品味了。

陈老师将自己独特的鉴赏触角伸向秋意秋味,将自己的“以文解文”深入贯彻到实践教学中,例如“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到......”他将文中的字词用了替换法来鉴赏,“住在一间破屋里,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坐在院子里,你也能看到......”[3]。其中将“租”改为“住”,将“向”改為“坐”,这些细微的改动调整了鉴赏的角度,通过对这些重点字词的解读不仅将郁达夫的心境解读得更为透彻,同时也让学生学会了以文解文,体会中华文字的博大精深。

2.《蜀道难》的奇想架构

李白的《蜀道难》一文,究竟应该怎么教,教什么?教师基本上是反复吟诵,逐字逐句地解读课文,再每一段做一个概括性归纳,最后总结得出什么道理。这样循规蹈矩的知识教学仅仅只能体会到李白浪漫主义的皮毛中的皮毛,不能真正进入到李白的浪漫主义意境,体会不到李白给读者描绘的怪诞诡谲。

而陈老师给笔者带来的文本思考恰恰是这篇文章最不易发觉的地方,此类问题发人深省,远不是单靠浅薄的语文知识可以解答。首先既然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但是作者为何又要说”黄鹤之飞尚不得过“呢?到底这蜀道可不可以越过呢?再有”雄飞雌从绕林间“所表现的不是琴瑟和鸣的美好画面吗?那为什么又有”悲鸟号古木“一说呢?这二者是如何就联系起来的呢?再者有“愁空山”,这里所写的“愁”到底是李白的愁还是子归鸟的愁呢?[1]可见不是人人都可发掘出这类问题,以上充满矛盾性的问题需要读者从字里行间去反复推敲,多重发疑,才能解读李白带给后人的奇妙幻想和深思警醒。笔者将这一系列问题进行重构之后运用到实际教学课堂里,果真使课堂饶有趣味和深意。

3.《祝福》的以文解文

鲁迅先生的《祝福》不仅是学生害怕学习的文章,同样也是让教师头疼的教学内容,学术界对此也有很多权威的解读与评价,因此教师也不敢逾矩,只能循规蹈矩地重复前人的教研成果。但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就在于其百读不烦、百看不厌、越品越有新的发现,以此开拓它无限的文本解读性。

在《祝福》一文中,陈老师提出了阅读后的十二点批注以及疑问,将自己的“三以教法”运用其中,在此笔者选取两处细细解读。首先是“于是不多久,我便一个人剩在书房了。”这里着重解读的是“剩”字,这个“剩”字似乎是作者在委屈在苦闷,鲁迅将自己放在一个被动的位置,显得可怜体无比,体现出自己显得是节日里多余的人一样,颇有被冷落遗弃的意味。

其次是“然而她是从四叔家出去就成了乞丐的呢,还是先到卫老婆子家然后在成乞丐的呢?那我可不知道。”[4]这里变成乞丐的先后之分浅浅地透露出了人们对于祥林嫂的鄙夷,并且这句话的语气带着一种回避责任和推脱关系的的口吻,鲁迅极力想把自己从祥林嫂变成乞丐这件事情当中给摘出去,以免沾染了不必要的麻烦和晦气。这样的解读贴近人物内心,在求真的同时又给出合理释疑,带给学生压抑而愤懑的感受,使学生以更真实的“我”心进入作品人物内心。

陈日亮老师始终躬耕于语文这一片天地,用其坚定的一生充实了语文教育,其“三以”教法及一系列的教学观念甚是为人折服,需要学者们深入研究,才可以体会到陈老师教学思想的博大精深以及“我即语文”的独特魅力。本文对于陈日亮的教育思想只做了浅要的概述及思考,未深入探究到“我即语文”的核心。在未来的学习当中,笔者将继续深究,以弥补本文不足之处,更好地将陈老师优秀的语文教学思想传承发扬。

参考文献

[1]陈日亮《如是我读——语文教学文本解读个案》.[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陈日亮《我即语文》[M].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

[3]刘菊春.试解陈日亮文本解读艺术[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20(05):25-28.

[4]张敬怡. 陈日亮阅读教学思想浅析[D].福建师范大学,2019.

猜你喜欢 教学观念教学方法 初中英语写作教学方法初探甘肃教育(2020年2期)2020-09-11教学方法与知识类型的适宜小学教学研究(2019年25期)2019-09-08提高高校声乐教学形式与方法探析艺术评鉴(2016年15期)2016-11-29实用型中医人才培养中慕课教学方法的探讨中国当代医药(2015年36期)2015-03-11文言文教学方法实践初探中学语文(2015年21期)2015-03-01初中数学教师不可忽视的几种教学方法散文百家(2014年11期)2014-08-21我的教学方法中国校外教育(上旬)(2006年5期)2006-05-25

推荐访问:探究 思想 教师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