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舍宁秘书网 > 思想汇报 > 试析《论语》中的赏识教育思想

试析《论语》中的赏识教育思想

时间:2024-01-30 10:45:02 来源:网友投稿

徐 玲

(喀什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新疆 喀什 844006)

当前学界对于赏识教育的概念并没有清晰的界定,不过,赏识教育具有浓厚的人文色彩,提倡尊重和爱护学生,促进学生个体健康与和谐成长,符合现代教育理念的时代吁求。与此同时,赏识教育也是一种被广大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中广泛运用,并取得良好教育效果的教育方法。但实际赏识教育中仍存在一系列误区,如把赏识简单地等同于夸奖、表扬;
只赏识“优等生”,而忽视待优生;
一味“赏识”,忽视学生个性差异等。[1]这与人们对赏识教育认识偏颇——将赏识教育等同于没有批评和惩罚的教育存在一定的关联。由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的《论语》,集中反映了孔子的道德观念、政治主张及教育思想等。孔子的教育思想蕴藏着丰富的赏识教育理念。对孔子赏识教育思想的解读,不是简单地复古,而是需要深入挖掘其现世的意义和价值,以当代的眼光和视角去寻求其本质,才能保持孔子教育思想的生命力。本文以儒家经典著作《论语》为依据,归纳阐释蕴藏其中的赏识教育思想,提炼出有益于建立当前良好师生关系的教育智慧,提供赏识教育的传统实践经验。

孔子是儒家的创始人,也是中国私学教育的开创者。他弟子三千,其中较为著名者有七十二人,称“七十二贤士”。抛开历史的局限性, 孔子在与学生交往交流中展示给后人的赏识教育思想典范,其具体表现在孔子与弟子们的日常交往当中。

孔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践行着教育民主,他倡导“当仁不让于师”,表明了师生之间民主平等的关系,不任凭主观情感办事,而是建构出人性中的平衡和谐。孔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论语·子罕》) 孔子师生之间不是以利益,更不是以权势, 而是以感情和对知识学问、对正义真理的共同追求凝聚在一起的。[2]孔子与弟子交往时,善于观察弟子的言行举止,从细微处了解弟子的品行和德性。在《论语·为政》中,孔子对颜回的认识过程,从“愚”到“不愚”,即在平时的观察中所得。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这反映出孔子对学生的观察细致,善于识人。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与众人相处,其中必有值得我们尊之为老师的人,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有缺点就及时改正。而区分“善者”与“不善者”实则需要进行客观的评判,对于“善者”不仅要能够赏识,而且需耐心向其学习。

孔子对弟子们的才能了如指掌,并且从不吝惜地公开赞扬他们。《论语·公冶长》中就记载了孔子对学生颜回的器重和赞美,认为老师不必各方面都优于学生。“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颜回学习勤奋努力,善于融会贯通。聪慧的子贡坦言自己不如颜回通达。孔子学识渊博,但还是说:“我怎么敢和颜回相比呢?颜回他能从一件事推知到十件事;
而我,听到一件事,只能推知两件事。”由此可以看出,孔子对于颜回的赞美和赏识是不加以掩饰的,能够具体指出他的突出表现,并以言语激励的方式表达出来。如此诚恳地交谈,不但能让我们感受到孔门师生相互了解、相处融洽,而且也反映出孔子宽广的胸襟。孔子对弟子的赞扬多表现在弟子的德行上。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孔子赏识颜回志在安贫乐道而不改节。孔子用“贤哉”来称赞颜回,这种直抒胸臆的赏识,表达出孔子对弟子颜回德行的赞许与褒奖之情。此外,孔子对弟子的表扬并非仅仅局限于德行方面,同时还关注学生其他才能的发展,其赏识思想的内容具有丰富性。“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论语·先进》)由此可以看出,孔子对弟子了解之深,赏识之全。此外,在《论语·先进》中,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由此可以看出孔子在日常生活中对学生闵子骞品行的赞扬,这种私下的赞赏比当面赞赏更加鼓舞人心。可以说,孔子与学生的关系极为融洽,达到亦师亦友的境界。[3]

当然孔子并非一味赞扬学生,也会采取批评的方式对待学生的不足。表扬与批评,虽方式不同,但目的却一致,二者相辅相成,殊途同归。这也意味着赏识教育并不是没有批评的教育,而是采取合适的批评方式和手段来激励学生更好地发展。孔子的批评类言语行为一贯以说理为主,以启发诱导思考为标准。[4]如宰予白天睡觉,孔子言辞犀利对宰予采取直截了当地批评,“朽木不可雕也, 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论语·公冶长》) 。后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
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在《邢疏》中对其解释道:“以宰予尝谓夫子言己勤学,今乃昼寝,是言与行违,故孔子责之。”由此可以看出,孔子将谈话与观察相结合,他先前对于宰予持赏识信任的态度,相信宰予说自己勤奋学习的话,而现在看到宰予白天睡觉的行为违背他之前的承诺,因此感到失望和愤慨。孔子用犀利的言语批评指出弟子的不足,以此鞭策弟子改正行为。孔子对学生的“严”正是源于他对弟子的“爱”。[5]

《论语》中的赏识教育思想可从本质探讨、原则分析和方法选择三个方面进行整理和阐释。

(一)赏识教育思想的本质

孔子提出的“仁爱”思想蕴藏着丰富的赏识教育资源。在师生交往中, 孔子为我们创造了师生之爱的样板。他说:“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论语·宪问》)意思是没有爱,哪来的赏识。“君子学道则爱人”(《论语·阳货》),所谓“爱人”意味着承认他人的人格,而“爱人”的真谛是尊重、认可、礼待他人, 与人平等交往。[6]“仁”是孔子哲学思想体系中的核心内涵,表现出人的一种最高道德品质。“刚、毅、木、讷近仁”(《论语·子路》)解释了“仁”的基本含义,即“仁”是指人所具有的善良、正直、诚实、朴质的品质。由此可以看出,孔子看中学生的品德修养,这是他赏识学生的主要内容。同时,作为教师,他也以“仁”为标准,自觉遵守和践行。可以说,“仁爱”是赏识思想的理论渊源。孔子认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强调人先天素质的平等,每个人都有受教育的能力和机会。换句话说,每个人身上都有独特的个性和发展的潜力,这是教师赏识学生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尊重生命为底色的赏识教育,是对个体生命和命运的关心,遵循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论语·先进》中,颜渊病逝,“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由此可见,孔子对德行深厚的颜渊逝世的悲痛,对英才早逝的惋惜。尊重生命意识,这是孔子赏识教育思想中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只有眼里有“人”、有生命,赏识教育才更加有温度、有内涵。孔子对学生有积极的期待,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如孔子提到“雍也,可使南面”(《论语·雍也》)。这是孔子对冉雍最高的期许,发现弟子能以德化民的潜能。综上可知,孔子赏识教育思想的本质是以“仁爱”为前提,以尊重生命意识为根本,在遵循学生个性发展的基础上,用激励、赞扬等方式,发掘学生的潜能。

(二)赏识教育思想的原则

首先,赏识要无类。“子曰:‘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孔子认为人人都能接受教育。他说:“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论语·述而》)由此看出,孔子招收的弟子,在根本上没有贫富、贵贱、年龄等条件的限制。这表明不论出身和地位,孔子都愿意教育他,给他接受教育的机会,并由此完善学生,使学生得到改造和提高。而在赏识方面,孔子更是贯彻这一原则,即赏识要无类。孔子不因学生背景的差异而区别对待他们,孔子赏识那些有自己鲜明的秉性和特点的学生。

其次,赏识要因材。孔子是第一个提出并践行因材施教原则的教育家,他对每个学生的性格和个性了如指掌,并根据学生不同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在赞赏和表扬学生时孔子也采取因人施赏的原则,即在承认和尊重差异的基础上利用差异,通过观察和发现学生的优点和潜能,帮助学生树立信心,逐步促进其主动发展。如冉有、公西华二人谦逊有余但自信不足,因此孔子会在他们谈话前用“尔何如”来鼓励他们。[7]在实施赏识教育的过程中因人而异,因材施赏。如,对于缺乏自信的学生,教师可以当众对其优点或进步之处给予表扬,以兹鼓励;
对于骄傲自满的学生,教师赏识应有理有据,适当给予批评指正。

最后,赏识要有度。在《论语·子罕》中,孔子赞扬子路:“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子路听后非常自满,经常背诵之。孔子见状又说:“是道也,何足以臧?”即仅仅这个样子,怎么能好起来呢?目的在于压制子路好胜逞强的性格。从中可见,孔子对学生严格而不严厉,赏识而又分寸。赏识学生必须实事求是,教师要真正发现学生的优点和闪光点,做到及时适当地予以赞美和表扬。总之,教师如果盲目赏识,会导致学生产生骄傲自满的情绪;
若对学生的进步无动于衷,则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三)赏识教育的方法

1. 察言观行

孔子主张“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论语·为政》),意思是观察一个人在做什么,考察他处事的动机,了解他心安于什么事。这是孔子辨识他人性格和品性的法子。投射到孔子教育教学上,即他注意观察学生的一言一行,注重考察言行是否一致,能用心了解学生的品格和德行,善于识别学生的差异和个性。赏识教育应以“识”为先,只有真正全面地认识学生,才能有针对性地表扬和鼓励,否则,就是泛泛而夸或者寡言少赞缺乏爱与生机。换言之,认识学生才能赏识学生。而认识学生离不开谈话和观察,通过真实的谈话和观察方能获得真实的信息和材料。

2. 寓教于赏

孔子推崇“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论语·述而》)的境界,他又主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的学习过程,由此构成了一种乐学乐教的理想范式。而乐是一种正向的情绪情感,在师生交往中必少不了促进“乐”之赏。因此,教师自身要有良好的心态和乐学乐教的境界,唯有如此,才能正向引导学生的积极性并发掘学生的闪光点。

3. 严慈相济

孔子善于用正向的言语激励学生成长,也毫不避讳地用严词指出学生的不足。孔子批评与表扬学生,主要是以“改正缺点、弘扬优点”的善意愿望为起点,以此达到激励的效果,达到再学习、再教育的目的。[8]教师要善于使用赏识的语言激发学生正向的情绪情感,通过谈话进行道德方面的沟通,鼓励学生不断发展。但赏识教育不是一味让学生陶醉在顺境中,“严”与“慈”并不矛盾。严格的背后是爱与期待,而不是用批评的手段随意地讽刺与挖苦。只有尊重与要求相统一,才能有效转化和发展学生的优点和潜能。

(一)构建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

孔子为师,始终做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情感上又与学生缔结出一种平等、真诚、关爱、尊敬、生死与共的师生情谊。[9]可以说,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赏识教育的前提。教师要善于聆听学生朴素自然的成长诉求,发现学生秋毫之末的进步瞬间。教师只有真情实意地去赏识学生,才能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形成与学生良性循环互动,从而有助于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换言之,教师不应高高在上,而应当尊重、爱护、信任、包容学生,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对教师报以崇高的爱,而且是积极的无条件的爱。[10]学生尊重和信任教师,能够激发学生个体的自我意识,愿意主动接纳教师的指导并虚心改正教师指出的错误。赏识教育既反对注入式的灌输,又排斥耳提面命式的训育。

(二)树立尊重生命的赏识教育理念

《论语》中“仁爱”理念所推崇的人本思想与现代所提倡的赏识教育在内涵上是吻合的,即尊重个体的生命价值与促进个体个性的发展。在教育教学中,孔门师生间通过对话而彼此敞亮、相互应答,形成生命的激励与融通。[11]师生间的融洽相处和个体间的生命互动相得益彰,由此引申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共存。对个体生命的尊重与爱护是赏识教育的重要理念,是现代教育的重要追求。学生是教育的主体,也是生命独立的个体,教师只有真正明白生命的独特性、差异性,才能更深入地尊重和爱护学生,才能更深切地体会赏识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通过赏识的良性力量唤醒学生心灵,在尊重生命的基础上满足学生成长成才的需求,努力寻求实现生命价值的路径。

(三)掌握正确合理的赏识教育方法

在主张教育内涵式发展的今天,教师不仅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具有必备的专业能力,还需掌握科学合理的赏识教育原则和方法。首先,教师要一视同仁。注意力不能仅仅局限在学生的学习成绩上,还要看见学生品行、体育、劳动和审美等其他方面。这就要求教师不能以成绩论“英雄”,不仅要关注成绩优秀的学生,也要关心和爱护成绩待优的学生,善于发现他们的优点和闪光点,并及时地给予他们肯定与鼓励。其次,教师要因材施赏,全面整体地审视学生现有的基础以及发展的潜能。只有明确赏识范围的广泛性和赏识内容的多样性,遵循因材施教,才更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教师还要注重扬长避短,真情实意赞美学生的优点和进步之处,从而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最后,教师需注意尊重与要求相结合,注重学生知情意行的协调发展,努力营造一种平等、和谐、激励和愉快的氛围。

在大力提倡赏识教育的今天,我们也要警惕赏识教育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注重有理有节。“有识无类”,用赏识的态度对待学生的差异;
“因材施赏”,用赏识的眼光发现学生的特长;
“严慈相济”,用赏识的语言激励学生的发展。总而言之,赞赏学生一定是在全面认识和了解的基础上,针对学生具体的行为和表现。教师需努力做到以“赏”为表,以“识”为里,“赏”“识”结合,因材施教。只有正确地认识和理解赏识教育思想,才能更好地将之运用于实践中,避免迷信和盲动,从而取得更加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猜你喜欢颜回弟子论语天天背《论语》,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作文小学中年级(2023年1期)2023-02-12如何读懂《论语》?新世纪智能(高一语文)(2021年4期)2021-07-28颜回偷食故事作文·高年级(2020年12期)2020-12-23颜回之乐幽默大师(漫话国学)(2018年3期)2018-10-26弟子规小天使·二年级语数英综合(2017年10期)2017-10-31弟子规小天使·二年级语数英综合(2017年4期)2017-04-18《论语·为政第二》现代语文(教学研究)(2014年13期)2015-08-18半部《论语》治天下家教世界·创新阅读(2014年5期)2014-07-09颜回之乐素质教育博览(阅读与写作)(2011年5期)2011-08-19三八二十三感悟(2009年12期)2009-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