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我黄金时代观后感(合集),供大家参考。
当观看完一部作品后,一定有不少感悟吧,这时候十分有必须要写一篇观后感了!如何才能写出一篇让人动容的观后感文章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观后感的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我的黄金时代观后感篇一
这两天,想找汤唯拍的《命中注定》来看看,没想到没找到却看到了《她看到了风暴》,就是《黄金时代》的预先片。本来没有什么兴致看《黄金时代》的,不过,看了预先片却觉得也可以找来看一看。于是,在充满期待的情况下看了《黄金时代》。
汤唯、冯绍峰这样的俊男靓女来拍萧军与萧红似乎有些不合适。不过,也就将就着看吧,看到导演与编剧如此有热情有态度地拍了这么一部看似费力不讨好的影片,如果不是真正喜欢萧红,可能也不会做这件事儿了。精神上让人十分感动。
当然,影片有很多打动人的细节,应该是根据萧红等人的文字还原的生活细节,比如萧红被打的细节;萧红请大家吃冰找零的钱送给服务员的情节;比如萧红在日本时写给萧军的信中提到的有黄金时代四个字情节;比如,结婚典礼时,她所说的那几句让人心酸的大实话
然而,就是这些生动的而且是真实的细节,也很难为我们还原出一个饱满的萧红来整部电影还是显得有些单薄,有些支离破碎。对萧红有一定了解的情况下来看,还基本可以看得明白;如果对萧红没有更多的了解,那么,这部电影作为一个艺术品独立地存在就显得不那么成功了。毕竟,电影不能依附于剧中人物更多的自说自话来实现魅力。
真的,拍这样的电影是有些费力不讨好的。
因为很难找到详实的资料了解萧红的生平。我们看到的只有她的作品。至少,张爱玲在《小团圆》影射到了自己部分生活;而萧红因为活得太短,还没有来得及写自己的情爱故事。或许人们眼中对她唯一感兴趣的就是她与几个男人的故事,而她,也许正是她的痛处,不足与外人道也,假使她能活到七到八十,她也不一定会将这些故事放到她的文学作品中。
真实的作家不是虚构的小说人物。
电影《消失的爱人》中爱人有假日记;小说《紫阳花日记》中的女主人公有外遇日记;萧红没有日记。因此,她的人世颇有些像未完的《红楼梦》一样,全凭读者兴趣,或者了解资料多寡,随性地解读着她。
刚刚读了她的短篇小说《弃儿》,看看小说主人公的日子真的也是很不好过。作为一个母亲,作为一女人,我当初也很想不通她为什么会出尔反尔,抗婚后又跟着汪恩甲,还怀了他的孩子;想想那她之前的抗婚还有什么意义?但是后来一想,当生存的压力摆到第一位时,别的一切都显得无足重轻了,毕竟活着是最重要的。
这让我感觉到:萧红既是一个敢于寻找真爱的人;同时也和常人一样,在无奈的现实之中,懂得妥协的人。
似乎她最爱的始终只有萧军,哪怕在香港时,念念不忘的也是萧军。只是她没有从萧军那里得到对等的爱,萧军的花心,萧军的大男子主义,她先是忍,到最后的无法再忍。况且萧军是没有与萧红结婚的,他们之间更像是工作上的同志关系,不太像夫妻关系。萧红是没有能力约束他的见异思迁的。顶多也就是暂避到日本,眼不见心不烦而矣。
试问,有多少女人能做到这一点?也许旧时代的女性更能接受这一点?这个我就不得而知了。张爱玲选择了分手。
是后来,端木介入她的生活后,她才与萧军分手的。端木欣赏她的才华,欣赏她的文风;端木也会温和地待萧红。因为他的性格是比较温和的。
受够了萧军的粗暴,端木就像天堂一样充满温暖与柔情。但端木又有些矫枉过正。是不是端木性格软弱?这个我不太了解,也不太了解内幕。但是说端木没有责任心,似乎也不妥当。首先,端木给了她一个婚礼。未曾谈婚论嫁的端木一大小伙给了萧红一个还可得去的婚礼。所以《黄金时代》中的萧红在婚礼上讲了一些感激的同时也是让人心酸的话。意思是她这样的一个女人,得到了端木的尊重,用郑重其事的婚礼来迎娶她让人心酸,因为听起来,觉察到了萧红的自卑。不谈别的一切,仅仅就是她这样一个跟了几个男人的女人,还有端木这样的男人郑重地与她结婚所以,听着让人心酸。其次,萧红离世后,端木每年都会祭奠萧红,所以我想:即使端木有自己性格的弱点,但他肯定是真正爱萧红的,这是谁都否定不了的。十多年后,他才重新结婚,而且还会和妻子一起祭奠萧红。最后,骆宾基对端木很有意见,觉得他在香港没有尽到人夫的责任,常常玩失踪。不过,据说端木只是在联系医院与寻找住院费用。而他,面对众多人的指责,并没有太多的解释,难得。
也许,也是不足为外人道也的想法吧。
基于这几点,我对端木的印象还好。比对萧军的印象好。萧军真的太花心了,离了年轻女人好像就活不下去似的。洁身自好的文人多了去了。哼!
作家的生平毕竟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作家的作品。如果真的对萧红感兴趣,就好好读读她的作品吧。
她个人命运的悲剧,在一定意义上也是中国大时代的悲剧,其次才是她个人性格的悲剧。男人拯救不了她,别人也拯救不了她。有的事情,只能靠自己。
我的黄金时代观后感篇二
读书是精神上的粮食,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书本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书心得吧。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我们一起来写写关于读书的心得吧。你是否在找“有关黄金时代的观后感作文”,下面小编收集了相关的素材,供大家写文参考!
今日终于看完《黄金时代》,我说过我不喜欢用比喻,写东西不喜欢用修辞,这本书的语言在平淡没有了,所以很合我的胃口。
故事情节可以说是荒诞也可以说是正常,当然要看是在什么年代的故事了。虽然是小说,我倒是倾向于相信那些故事起码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是真的。看此书给我带来最大的感觉是,似乎让我又重新体验了一边我的童年。这本书让我记起了很多我在那个荒诞的年龄干的荒诞的事情,我以为我将它们都忘了呢,但当那一个个场景甚至气味都清晰的再现时,我realize到原来我还没忘,起码没有全部忘记,多好。而我的黄金时代就我那荒诞的年龄里结束了。
此书(更多的是作者)让我对弗洛伊德产生了进一步的兴趣,早上视听说课上老师又刚好提到法学学生也要看看psychology的,于是晚饭后去图文找弗君的书,发现咱图书馆关于心理学的书还是不少的。弗君的书摞起来大概有三本牛津辞典那么厚,下学期再拜读。其实对于心理学我早就有一探究竟的想法,前几天我借了几本心理小说,大概不能在考试结束前看完吧,谁知道呢,上学期考试前也借了一大堆小说,结果还是看完了。
anyway,我还是觉得《黄金时代》让我记得了点什么,是关于自己的,至于书中的情节我想我已忘了。
因为有人说看不懂嘛!怎么就看不懂了啊!还有秀优越的说不了解历史和萧红的人根本看不懂!然后就有很多人跟我面前人云亦云说不了解根本就看不懂!
这种瞬间觉得人跟人差别很大的疏离感很让人讨厌好吧!感觉就不是一个星球上的人种啊!!这种寂寥谁能懂!
电影放完我还坐着等待出字幕,在我前面还未离场的有位白发苍苍的女士,也许是文艺工作者,也许是爱看萧红,我们一起等到了电影最后的最后。因为电影残留的香味让人静静等待它慢慢消散,并不着急离开。
独白是萧红的文章句子,倒不嫌太过文气,只是这种文气沿用到人物对白,还是让我起了一身鸡皮疙瘩,不过几分钟后就适应了。
这是一部讨论并呈现美的电影,文字的美,萧红的美,以及她周围懂得欣赏美的男人们。萧军爱上萧红的瞬间、鲁迅和萧红讨论衣服颜色的搭配、袁泉赞美萧红自制旗袍的描写、丁玲等人对萧红的评论。等等细节都无不呈现出这样一个人见人爱、性格天真率性、才气珍珠般亮眼的萧红(说萧红是被人嫌弃的松子是咋想的)。
我想每个人都见过这样的人:像孩子一样单纯不喜欢复杂的人事物,非常讨人喜欢,虽然会暗觉得她轻率、肤浅,但又会从她偶尔的话语与文字中发现一种轻而易举的灵动机巧、仿佛天赐,真是让刻苦和勤奋得来的深刻惊鸿一瞥爱不释手,小心呵护。
萧红的这种赤子之心对于搞艺术创作的人来说千金不换,所以所有遇见萧红的作家们都爱她,哪怕只有短暂的缘分,都会在萧红逝后痛哭流涕,那是一种对天才逝的惋惜,丢失珍宝般深深的伤痛。
这不是一部要懂的电影,这不是盗梦空间也不是推理小说,只需要感受萧红文字的美好,感受情节刻画出的这个人物的可爱美丽,感受二萧的爱情,然后会心一笑,或同情或悲伤,就好了。
关于二萧的爱情,俗一点说就是让我又相信爱情了,虽然她说做他的妻子太痛苦了,但她也在最无助的时候想要给已婚的萧军电报,并说他肯定会来接她,她没有这么做,但我也相信,他们的互相了解,互相深爱,虽然因为不能忍受的痛苦让彼此分开生活,但不能否认他们之间爱情的长存,从萧军一直保存她的信件可以看出,虽然因为自尊心说这是一个奇迹,但是谁都知道那是他的珍宝。这么唯美浪漫的爱情真实存在着,知道这些足以。
不是最后死在谁手里就叫爱情,不是温柔相待相敬如宾就叫爱情,我不否认,萧红自己也期盼的普通夫妻的温情是人最最需要,没有就活不下的东西,但是这样的生活,就如同她在日本,如此舒适如此自由、自称为黄金时代,感受却像在牢笼。
我个人还是比较喜欢读萧红的作品的,虽然读得不多,主要是读了《呼兰河传》。对于她个人的人生经历,之前看过宋佳拍的《萧红》,只觉得她作为一个女人命运比较悲惨。就像张爱玲一样,文章飞黄腾达,命运却乖蹇。文章憎命达吧。
这两天,想找汤唯拍的《命中注定》来看看,没想到没找到却看到了《她看到了风暴》,就是《黄金时代》的预先片。本来没有什么兴致看《黄金时代》的,不过,看了预先片却觉得也可以找来看一看。于是,在充满期待的情况下看了《黄金时代》。
汤唯、冯绍峰这样的俊男靓女来拍萧军与萧红似乎有些不合适。不过,也就将就着看吧,看到导演与编剧如此有热情有态度地拍了这么一部看似费力不讨好的影片,如果不是真正喜欢萧红,可能也不会做这件事儿了。精神上让人十分感动。
当然,影片有很多打动人的细节,应该是根据萧红等人的文字还原的生活细节,比如萧红被打的细节;萧红请大家吃冰找零的钱送给服务员的情节;比如萧红在日本时写给萧军的信中提到的有黄金时代四个字情节;比如,结婚典礼时,她所说的那几句让人心酸的大实话
然而,就是这些生动的而且是真实的细节,也很难为我们还原出一个饱满的萧红来整部电影还是显得有些单薄,有些支离破碎。对萧红有一定了解的情况下来看,还基本可以看得明白;如果对萧红没有更多的了解,那么,这部电影作为一个艺术品独立地存在就显得不那么成功了。毕竟,电影不能依附于剧中人物更多的自说自话来实现魅力。
真的,拍这样的电影是有些费力不讨好的。
因为很难找到详实的资料了解萧红的生平。我们看到的只有她的作品。至少,张爱玲在《小团圆》影射到了自己部分生活;而萧红因为活得太短,还没有来得及写自己的情爱故事。或许人们眼中对她唯一感兴趣的就是她与几个男人的故事,而她,也许正是她的痛处,不足与外人道也,假使她能活到七到八十,她也不一定会将这些故事放到她的文学作品中。
真实的作家不是虚构的小说人物。
电影《消失的爱人》中爱人有假日记;小说《紫阳花日记》中的女主人公有外遇日记;萧红没有日记。因此,她的人世颇有些像未完的《红楼梦》一样,全凭读者兴趣,或者了解资料多寡,随性地解读着她。
刚刚读了她的短篇小说《弃儿》,看看小说主人公的日子真的也是很不好过。作为一个母亲,作为一女人,我当初也很想不通她为什么会出尔反尔,抗婚后又跟着汪恩甲,还怀了他的孩子;想想那她之前的抗婚还有什么意义?但是后来一想,当生存的压力摆到第一位时,别的一切都显得无足重轻了,毕竟活着是最重要的。
这让我感觉到:萧红既是一个敢于寻找真爱的人;同时也和常人一样,在无奈的现实之中,懂得妥协的人。
似乎她最爱的始终只有萧军,哪怕在香港时,念念不忘的也是萧军。只是她没有从萧军那里得到对等的爱,萧军的花心,萧军的大男子主义,她先是忍,到最后的无法再忍。况且萧军是没有与萧红结婚的,他们之间更像是工作上的同志关系,不太像夫妻关系。萧红是没有能力约束他的见异思迁的。顶多也就是暂避到日本,眼不见心不烦而矣。
试问,有多少女人能做到这一点?也许旧时代的女性更能接受这一点?这个我就不得而知了。张爱玲选择了分手。
是后来,端木介入她的生活后,她才与萧军分手的。端木欣赏她的才华,欣赏她的文风;端木也会温和地待萧红。因为他的性格是比较温和的。
受够了萧军的粗暴,端木就像天堂一样充满温暖与柔情。但端木又有些矫枉过正。是不是端木性格软弱?这个我不太了解,也不太了解内幕。但是说端木没有责任心,似乎也不妥当。首先,端木给了她一个婚礼。未曾谈婚论嫁的端木一大小伙给了萧红一个还可得去的婚礼。所以《黄金时代》中的萧红在婚礼上讲了一些感激的同时也是让人心酸的话。意思是她这样的一个女人,得到了端木的尊重,用郑重其事的婚礼来迎娶她让人心酸,因为听起来,觉察到了萧红的自卑。不谈别的一切,仅仅就是她这样一个跟了几个男人的女人,还有端木这样的男人郑重地与她结婚所以,听着让人心酸。其次,萧红离世后,端木每年都会祭奠萧红,所以我想:即使端木有自己性格的弱点,但他肯定是真正爱萧红的,这是谁都否定不了的。十多年后,他才重新结婚,而且还会和妻子一起祭奠萧红。最后,骆宾基对端木很有意见,觉得他在香港没有尽到人夫的责任,常常玩失踪。不过,据说端木只是在联系医院与寻找住院费用。而他,面对众多人的指责,并没有太多的解释,难得。
也许,也是不足为外人道也的想法吧。
基于这几点,我对端木的印象还好。比对萧军的印象好。萧军真的太花心了,离了年轻女人好像就活不下去似的。洁身自好的文人多了去了。哼!
作家的生平毕竟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作家的作品。如果真的对萧红感兴趣,就好好读读她的作品吧。
她个人命运的悲剧,在一定意义上也是中国大时代的悲剧,其次才是她个人性格的悲剧。男人拯救不了她,别人也拯救不了她。有的事情,只能靠自己。
大多数人的是被时代推着走,而在这个电影里的萧红是走在自己的黄金时代。
有人说,电影里没有时代,只有人物。这不正是编剧和导演所要的吗?只是大家习惯了用男性视角看大时代,看大开大合,看热血沸腾。而一部女性视角的电影就让大众觉得冗长、不适、冷淡。
她是如此追求自由,她背叛家族,她怀着孕抽烟,她跳窗逃走,她把第一个孩子送人,她给鲁迅寄去生死场,她只身去日本,她说她只想找个地方好好写作,她不想政治,她随意花钱给高额的小费,她第二个孩子的莫名死去,她为自己的肿瘤手术签字。
她有小女生的烂漫和脆弱,也有女人的坚韧和柔软。她在漫天雪地里说,鞋带散了,带着少女的顽劣的态度。她在火车的窗口深情地劝箫军跟她一起走,带着女人独有的温柔。她挡在端木的前面,面对动手的箫军,带着她独有的侠女的气度。
电影里说,萧红的《呼兰河传》是一个异数,大家都在写革命,她在写故乡。而当多年后,人们远离了战争的满目疮痍,才发现这颗明珠般的作品。
电影里的萧红用一生都在证明她这种逆时代洪流的性格。最开始,通过鲁迅讨论上海左倾作家就是墙头草的时候点了一次,当她在日本的“黄金时代”的时候,她说她在笼子里又点了一次,当她选择懦弱的端木的时候再凸显了一次,而对《呼兰河传》的评价继续点题。
记得妹尾河童在自传体小说里《少年h》有这么一段:“h观察人们接下来会怎么做,发现众人都很巧妙地随波逐流。就如同h潜入海中所见到的裙带菜一样。裙带菜会随着潮流晃动而不抵抗。可是根部仍然附着在岩石上。或许应该活得像裙带菜一样才自然。“不过我办不到,我不要当裙带菜,我又得继续当抵抗水流站立的木桩了,”h心里想。
现在我们也是一群裙带菜。”
成长好像是一个妥协地过程,而在大时代里,萧红却没有做裙带菜,没有随波逐流,她安静柔韧地坚持自己的写作,像一个木桩一样。尽管一路漂泊,从呼兰河-青岛-上海-日本-临汾-西安-武汉-重庆-九龙-港岛,她却一直没有改变,她还是凭借自己天生的才华谱写自己的黄金时代。
她也受了很重的伤,无论是身体上还是心理上,她仍然坚强面对。身体上她有肺结核,还有肿瘤。心理上,在面对背叛、暴力、懦弱的时候,她还在婚宴上说:“我和端木蕻良没有什么罗曼蒂克的恋爱史,是我在决定同三郎永远分开的时候,我才发现了端木蕻良。我对端木蕻良没有什么过高的希求,我只想过正常的老百姓式的夫妻生活。没有争吵,没有打闹,没有不忠,没有讥笑,有的只是互相谅解、爱护、体贴。”
也许正是这个原因,她被许多人怀念人,热爱着。有鲁迅,有作家,有编辑,有恋人。虽然她说你们都是箫军地朋友,但其实大家更深深爱着这个才华横溢和敢爱敢恨的小女孩。从这个角度,电影里采访式的镜头,正好从侧面说明了大家对萧红的爱,而镜头前最有力的两次哭泣也是为了说明所有与她接触的人都被她人格的魅力所感动,连吃下糖果都无法阻止由于失去她,带来的苦涩和泪水。
选择汤唯来演这个角色是绝妙的,她也不负所托。萧红的安静、自由、任性、才华、美好、敏感和坚韧也一定程度上与汤唯的经历共鸣。没有一定经历的女人,演不出“筋骨若是痛得厉害了,皮肤流点血也就麻木不觉了”的萧红。汤唯眼底不灭的倔强和嘴角那一点清浅,是萧红最好的诠释。
1911年6月1日,在黑龙江呼兰城的一个在财主家族,一个女孩出生了,她就是后来的女作家——萧红。
虽然出生在财主的家族,但萧红过得并不幸福,母亲在她很小的时候就过世了,父亲冷酷无情,只有在祖父那里才能感受到温暖的爱。
20年后,父亲为萧红定下了一门婚事,但萧红对这门婚事并不认可,于是她和表哥连夜逃走了,后来表哥抛弃了她,她只好回家了,而家人并不欢迎她,无奈之下,她投奔了她当年背叛过的未婚夫汪恩甲,而命运又一次捉弄了萧红,汪恩甲也抛弃了萧红。此时,萧红身怀有孕被困在旅馆,她写信给报馆求救,从此认识了萧军,二萧情投意合,他们之间的爱是毋庸置疑的,但最后两人却真正做到了相爱相杀。
几年后,因战事,二萧永远分开了,后来,萧红与端木蕻良结了婚,直至萧红去世。
萧红在困难时,她会去找鲁迅先生,鲁迅先生对于萧红也是亦师亦友。鲁迅先生十分欣赏萧红的才华,因此萧红更愿将鲁迅先生当作她的挚友,正因为鲁迅先生对萧红的鼓励,才让她鼓起勇气,继续走下去,走出了属于她自己的黄金时代!
萧红是一位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女作家,她的作品中那种悲喜交加的情感,刚柔并济的语言风格,都来源于她那苦难的生活,她的一生是短暂的,是悲惨的,而正是这些苦难成就了她的文学造诣。
萧红在写作上与出了她的黄金时代,但在生活上却是悲悯的,令人同情的。而这一切的根源,就像萧红说的,“只因我是个女人”。
我的黄金时代观后感篇三
因为有人说看不懂嘛!怎么就看不懂了啊!还有秀优越的说不了解历史和萧红的人根本看不懂!然后就有很多人跟我面前人云亦云说不了解根本就看不懂!
这种瞬间觉得人跟人差别很大的疏离感很让人讨厌好吧!感觉就不是一个星球上的人种啊!!这种寂寥谁能懂!
电影放完我还坐着等待出字幕,在我前面还未离场的有位白发苍苍的女士,也许是文艺工作者,也许是爱看萧红,我们一起等到了电影最后的最后。因为电影残留的香味让人静静等待它慢慢消散,并不着急离开。
独白是萧红的文章句子,倒不嫌太过文气,只是这种文气沿用到人物对白,还是让我起了一身鸡皮疙瘩,不过几分钟后就适应了。
这是一部讨论并呈现美的电影,文字的美,萧红的美,以及她周围懂得欣赏美的男人们。萧军爱上萧红的瞬间、鲁迅和萧红讨论衣服颜色的搭配、袁泉赞美萧红自制旗袍的描写、丁玲等人对萧红的评论。等等细节都无不呈现出这样一个人见人爱、性格天真率性、才气珍珠般亮眼的萧红(说萧红是被人嫌弃的松子是咋想的)。
我想每个人都见过这样的人:像孩子一样单纯不喜欢复杂的人事物,非常讨人喜欢,虽然会暗觉得她轻率、肤浅,但又会从她偶尔的话语与文字中发现一种轻而易举的灵动机巧、仿佛天赐,真是让刻苦和勤奋得来的深刻惊鸿一瞥爱不释手,小心呵护。
萧红的这种赤子之心对于搞艺术创作的人来说千金不换,所以所有遇见萧红的作家们都爱她,哪怕只有短暂的缘分,都会在萧红逝后痛哭流涕,那是一种对天才逝的惋惜,丢失珍宝般深深的伤痛。
这不是一部要懂的电影,这不是盗梦空间也不是推理小说,只需要感受萧红文字的美好,感受情节刻画出的这个人物的可爱美丽,感受二萧的爱情,然后会心一笑,或同情或悲伤,就好了。
关于二萧的爱情,俗一点说就是让我又相信爱情了,虽然她说做他的妻子太痛苦了,但她也在最无助的时候想要给已婚的萧军电报,并说他肯定会来接她,她没有这么做,但我也相信,他们的互相了解,互相深爱,虽然因为不能忍受的痛苦让彼此分开生活,但不能否认他们之间爱情的长存,从萧军一直保存她的信件可以看出,虽然因为自尊心说这是一个奇迹,但是谁都知道那是他的珍宝。这么唯美浪漫的爱情真实存在着,知道这些足以。
不是最后死在谁手里就叫爱情,不是温柔相待相敬如宾就叫爱情,我不否认,萧红自己也期盼的普通夫妻的温情是人最最需要,没有就活不下的东西,但是这样的生活,就如同她在日本,如此舒适如此自由、自称为黄金时代,感受却像在牢笼。
我的黄金时代观后感篇四
大多数人的是被时代推着走,而在这个电影里的萧红是走在自己的黄金时代。
有人说,电影里没有时代,只有人物。这不正是编剧和导演所要的吗?只是大家习惯了用男性视角看大时代,看大开大合,看热血沸腾。而一部女性视角的电影就让大众觉得冗长、不适、冷淡。
她是如此追求自由,她背叛家族,她怀着孕抽烟,她跳窗逃走,她把第一个孩子送人,她给鲁迅寄去生死场,她只身去日本,她说她只想找个地方好好写作,她不想政治,她随意花钱给高额的小费,她第二个孩子的莫名死去,她为自己的肿瘤手术签字。
她有小女生的烂漫和脆弱,也有女人的坚韧和柔软。她在漫天雪地里说,鞋带散了,带着少女的顽劣的态度。她在火车的窗口深情地劝箫军跟她一起走,带着女人独有的温柔。她挡在端木的前面,面对动手的箫军,带着她独有的侠女的气度。
电影里说,萧红的《呼兰河传》是一个异数,大家都在写革命,她在写故乡。而当多年后,人们远离了战争的满目疮痍,才发现这颗明珠般的作品。
电影里的萧红用一生都在证明她这种逆时代洪流的性格。最开始,通过鲁迅讨论上海左倾作家就是墙头草的时候点了一次,当她在日本的“黄金时代”的时候,她说她在笼子里又点了一次,当她选择懦弱的端木的时候再凸显了一次,而对《呼兰河传》的评价继续点题。
记得妹尾河童在自传体小说里《少年h》有这么一段:“h观察人们接下来会怎么做,发现众人都很巧妙地随波逐流。就如同h潜入海中所见到的裙带菜一样。裙带菜会随着潮流晃动而不抵抗。可是根部仍然附着在岩石上。或许应该活得像裙带菜一样才自然。“不过我办不到,我不要当裙带菜,我又得继续当抵抗水流站立的木桩了,”h心里想。
现在我们也是一群裙带菜。”
成长好像是一个妥协地过程,而在大时代里,萧红却没有做裙带菜,没有随波逐流,她安静柔韧地坚持自己的写作,像一个木桩一样。尽管一路漂泊,从呼兰河-青岛-上海-日本-临汾-西安-武汉-重庆-九龙-港岛,她却一直没有改变,她还是凭借自己天生的才华谱写自己的黄金时代。
她也受了很重的伤,无论是身体上还是心理上,她仍然坚强面对。身体上她有肺结核,还有肿瘤。心理上,在面对背叛、暴力、懦弱的时候,她还在婚宴上说:“我和端木蕻良没有什么罗曼蒂克的恋爱史,是我在决定同三郎永远分开的时候,我才发现了端木蕻良。我对端木蕻良没有什么过高的希求,我只想过正常的老百姓式的夫妻生活。没有争吵,没有打闹,没有不忠,没有讥笑,有的只是互相谅解、爱护、体贴。”
也许正是这个原因,她被许多人怀念人,热爱着。有鲁迅,有作家,有编辑,有恋人。虽然她说你们都是箫军地朋友,但其实大家更深深爱着这个才华横溢和敢爱敢恨的小女孩。从这个角度,电影里采访式的镜头,正好从侧面说明了大家对萧红的爱,而镜头前最有力的两次哭泣也是为了说明所有与她接触的人都被她人格的魅力所感动,连吃下糖果都无法阻止由于失去她,带来的苦涩和泪水。
选择汤唯来演这个角色是绝妙的,她也不负所托。萧红的安静、自由、任性、才华、美好、敏感和坚韧也一定程度上与汤唯的经历共鸣。没有一定经历的女人,演不出“筋骨若是痛得厉害了,皮肤流点血也就麻木不觉了”的萧红。汤唯眼底不灭的倔强和嘴角那一点清浅,是萧红最好的诠释。
我的黄金时代观后感篇五
1911年6月1日,在黑龙江呼兰城的一个在财主家族,一个女孩出生了,她就是后来的女作家——萧红。
虽然出生在财主的家族,但萧红过得并不幸福,母亲在她很小的时候就过世了,父亲冷酷无情,只有在祖父那里才能感受到温暖的爱。
20年后,父亲为萧红定下了一门婚事,但萧红对这门婚事并不认可,于是她和表哥连夜逃走了,后来表哥抛弃了她,她只好回家了,而家人并不欢迎她,无奈之下,她投奔了她当年背叛过的未婚夫汪恩甲,而命运又一次捉弄了萧红,汪恩甲也抛弃了萧红。此时,萧红身怀有孕被困在旅馆,她写信给报馆求救,从此认识了萧军,二萧情投意合,他们之间的爱是毋庸置疑的,但最后两人却真正做到了相爱相杀。
几年后,因战事,二萧永远分开了,后来,萧红与端木蕻良结了婚,直至萧红去世。
萧红在困难时,她会去找鲁迅先生,鲁迅先生对于萧红也是亦师亦友。鲁迅先生十分欣赏萧红的才华,因此萧红更愿将鲁迅先生当作她的挚友,正因为鲁迅先生对萧红的鼓励,才让她鼓起勇气,继续走下去,走出了属于她自己的黄金时代!
萧红是一位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女作家,她的作品中那种悲喜交加的情感,刚柔并济的语言风格,都来源于她那苦难的生活,她的一生是短暂的,是悲惨的,而正是这些苦难成就了她的文学造诣。
萧红在写作上与出了她的黄金时代,但在生活上却是悲悯的,令人同情的。而这一切的根源,就像萧红说的,“只因我是个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