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范是汉语词语,读音为shì fàn,意思是做出榜样或典范,供人们学习;起示范作用;把事物摆出来或指出来使人知道。 ,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工作总结5篇 , 供大家参考选择。
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工作总结5篇
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工作总结篇1
民族团结示范村典型材料
民族团结示范村典型材料
村位于镇西南部,东与通惠村相邻,南接永惠四、五队,西靠惠农渠,北接惠农渠。辖内9个村民小组,其中回族村民小组7个,清真寺5个,全村总人口1542人,其中回族1104人,占全村总人口的72%,全村耕地面积4620亩,荒滩1350亩,劳动力942人,党员35名,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7580元。
近年来,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村党支部、村委会以民族团结为抓手,团结带领全村回汉各族人民,深化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和民族政策教育,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的思想,大力发展经济,通过招商引资,争取项目,在全村回汉群众的共同努力下,基础设施建设有了明显的改善。沙石硬化道路2条,长2.7公里,修建长5.7公里、宽8米的中心路1条,上土方6.2万方;维修活动场所,添置办公用具,方便群众办事;全村共有支斗农沟52条,支斗渠28条,各类配套建筑物150座,通过国土整治项目建设,改造中低产田2600亩。种植以玉米、油葵、脱水蔬菜等为主,年种植面积3000亩以上,年收入62万元;全村年存栏牛4200头,羊存栏2000只;农民经纪人16人,年从事流通贩运收入206万元;劳动力输出302人,实现劳务收入350万元。
一、强化组织领导,确保民族团结工作顺利开展
村党支部高度重视民族团结工作,始终把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创建活动列入主要议事日程,把民族团结工作同党建工作同安排,同考核。成立领导小组,制定工作计划,指定专人负责创建工作,细化目标任务,明确分工,责任到人,形成工作有人干,有人抓的机制。制定民族团结工作职责,每月召开民族团结工作会议,及时了解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创建活动实施情况,发现和解决在创建活动中遇到的问题,为促进创建活动有序发展,村上今年投入创建工作经费三万元,加大了对文化阵地、村容村貌、以及民族宗教政策法规宣传的投入,通过抓机构,抓人员、抓考核,为创建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深入宣传教育,营造民族团结工作的良好氛围。
村上结合本村实际制定了民族政策宣传教育计划,在村部、清真寺分别制作横幅6条、刷写标语8条、宣传栏8快,广泛宣传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民族法规,使村民对民族团结知识的知晓率不断提高。
三、统筹经济发展为抓手,凝聚了民族团结发展的强大合力。
一是抢抓机遇、民主管理,新农村建设取得新跨越。近几年村通过民主议事会“一事一议”,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建议,经广大村民代表协商同意商定村义务工管理制度,同时加强义务工运行的监督,设定义务工监督小组,督促义务工出票和台账管理,半年一结算,年底结清。从各个环节把关,提高群众对义务工的知信度,由于措施得力,村义务工打破历年无人上工的局面,近两年出工量达在全镇前列,最高日出工量达210人,由于出工及时数量多,群众积极性高,近几年水利、道路建设项目在村全面展开,并顺利实施。截止目前新砌护农渠52条长26公里、斗渠10条长5000米、支渠3条长5000米,新建配套桥涵闸建筑物120多座。极大地改善了村面貌,使村农村农业生产综合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二是重视交通,镇村路网建设取得新突破。近年来,为了方便群众生产生活,村紧抓“通达工程”的实施机遇,切实加快村级路网建设。新修中心路5.7公里、砂石硬化2条,长2.5公里,今年又新修村至头石路2.7公里油路,方便群众出行,加快村经济建设步伐。
三是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壮大集体经济收入。以群众致富为目的,以土地流转为核心,以招商壮大集体经济为目的,2012年村连片流转土地2100亩,建设1100亩优质水稻种植园区,今年又流转土地1111亩,将闲置的荒滩综合利用起来,在企业的参与带动下,实现了企业发展、农民增收、村集体壮大的目的。充分发挥回族群众善于养殖业的传统,成功引进龙源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投资3000万建设高标准羔羊养殖基地,目前正在建设中,建成后将带动本村养殖业飞跃发展。
四是突出重点,生态林业建设取得新成效。以改善全村生态环境为根本,突出绿色通道、村庄绿化和农田林网绿化重点,建设了中心路、五队中路两侧等绿色通道工程,绿化村庄居民点8个,建设农田林网102条,全年新栽各类树木1.2万株。并在全村开展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活动,全村环境面貌明显改观,呈现出了居民点整洁,道路通畅,农田成方,林木成行,沟渠配套,排灌方便的新局面。
四、真心实意解决回汉群众的实际问题。
村地势低洼、盐碱含量高,多年以来群众吃的是手压井抽出来的高氟水,水质低下、严重影响着人畜的健康。为解决人畜饮水安全的问题,村在2010年——2011年两年的时间里,开展人畜饮水安全建设,铺设主管道20余公里,连接到全村9个生产队,使282户群众用上了安全的自来水,使农村安全卫生饮水普及率达90以上。
五、以改善民生为根本,构建了民族团结的和谐社会。
近年来,村党支部、村委会认真落实党的各项惠民政策,以改善民生为根本,加大基础设施投入,为民族团结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是加大农村合作医疗普及力度。全村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100%,覆盖率达100%;
二是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深入。开展 “和谐家庭”、“文明家庭”、“好媳妇”、“好孝子”、“五好家庭”、“十星级文明户”等 “六百工程”评选活动。文化事业不断发展,积极开展各种有益文化体育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加大计划生育“星级”村巩固力度,提高生殖健康服务水平,严格计划生育政策,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取得新进展。
三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取得实效。开展了“平安村队”、创建活动,成效明显,排查和化解了大量的矛盾纠纷和信访问题,全村无重大治安、刑事案件发生。。2012年创建创新社会管理取得明显成绩,利用创新社会平台成立“爱心桥”老年活动中心,定期为老年人体检身体,安排专人负责行动不便的老年人食宿,并创建村创新QQ群,便于村支部及时公布党务、村务信息,也便于群众网上咨询政策、种养殖技术、等知识,让群众少跑冤枉路、高心回来办事、满意而去工作。2011年村被平罗县评为民族团结先进集体、2012年村获全镇目标责任管理考核第一名、2012年被石嘴山市党委、政府评为社会管理创新先进集体、全县创新社会示范点,目前全村经济有序发展、社会和谐稳定、民族团结同心。
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工作总结篇2
民族团结是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和各民族内部的团结。中国共产党处理民族关系问题的一项准则。中国文库网为大家带来的创建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典型材料,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创建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典型材料
堡堡寨村位于定新乡西北面,距乡政府9公里,全村总面积5平方公里,辖17个村民组,全村共512户2030人(其中少数民族323户1292人,占全村总人口的665%),现有党员45名.耕地面积2425亩,其中田94亩,林地面积48585亩,2013年人均收入3875元,村境内无矿产资源.年平均气温在11℃左右,年平均降水量1002毫米左右,属亚温热带气候.长期以来,堡堡寨村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立足自身实际,把谋求民族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为贯彻党的民族政策、维护民族团结进步的头等大事.通过一系列方法措施,有力促进了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深入开展,使该村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的自觉性、积极性大大提高,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更加密切,民族团结进步工作迈上了新台阶.
一、主要做法
(一)狠抓组织建设,巩固民族基础
创建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和民族宗教工作是党和政府的重要工作,是党的群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村对创建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和宗教事务的管理高度重视,成立了以村党支部书记为组长,其他负责人为成员的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签订了目标责任书,紧紧围绕民族团结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列入党支部的重要议事日程.同时,通过梳理原有制度,查缺补漏等工作,进一步完善了村民族工作组织建设,逐步实现了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社会化.
(二)发展民族教育,提高民族素质
在提高少数民族素质工作方面,该村采取多项措施,分层次、有针对性的对村民开展教育.
一是以政策理论学习为重点,开展对少数民族干部的教育.坚持每季度召开一次专题会议研究政治理论、法律、法规学习和培训工作,每次例会由村党支部书记负总责、具体抓.加强领导,周密安排部署,做到年初有计划,年终有总结,制定了学习计划,明确了学习的重点内容,提出了目标要求,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平安村建设,主要学习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十八大精神及省、市、区有关会议精神和方针政策、《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婚姻法》、《妇女权益保障法》、《土地法》、《宗教事务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内容.
二是以思想道德建设为重点,开展对村民的教育.充分利用村“农家书屋”各类藏书8000余册的优势,对村民进行基本道德规范、社会荣辱观、民族宗教政策、民主法治以及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等教育.利用横幅、标语、黑板报、平安建设宣传栏等多种宣传手段,累计举办村民培训班9期、专题讲座6次,提高了村民的法制教育以及社会公德意识,村民学法、懂法、知法、用法、守法的风气进一步高涨.同时,结合“文明户”、“五好家庭”等群众性评比活动,以提倡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引导村民把思想观念统一到民族团结、发展经济上来,使各族村民一心一意谋发展,努力实现民族团结,树立文明新风尚.
三是以普及科技知识为重点,开展对村民的教育.近年来,该村从培育技能型、管理型、知识性村民入手,共组织村民学习教育培训班15期,参加培训的干部村民1000人次,发放宣传资料2万余份.通过学习教育培训,村民的思想观念得到了不断更新,民族团结思想意识不断加强,造就了一批讲道理、有文明、懂技术、会经营、能致富的新型村民.
四是以提高村民入学率为重点,加大青少年受教育的力度.近年来,该村高度重视民族教育事业,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对少数民族青少年教育的支持,经过不懈努力,2013年全村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适龄少年入学率达100%,各项指标均达到“两基”标准要求.
(三)加强经济建设,助推民族发展
大力发展民族经济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进步的基础,也是维护少数民族稳定和社会稳定的前提条件.近年来,该村始终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注重发展村域民族经济,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一是发展壮大村域经济.村两委班子十分重视村级经济发展,2013年,经积极争取,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通过整合上级扶贫资金及农户自筹资金260余万元,采取大户带头、散户参与的方式,成立了堡堡寨村养羊专业合作社,实行规模化养殖、专业化管理、科学化饲养,进一步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为该村群众发家致富奔小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目前,该合作社湖羊存栏340头,以市场价计算,每年为群众增加收入60余万元.
二是努力增加农民收入.为切实做好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工作,该村以加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突破口,在切实抓好传统农业工作,认真做好春耕、秋种生产,确保全村粮食产量稳定的同时,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加大科技兴农力度,强化畜牧养殖业发展,继续把劳务经济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措施来抓,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推进自然条件差、增收潜力小的村民组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切实做好务工人员的管理服务工作,依法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加大农民工培训力度,进一步增强群众增收致富和闯市场的本领,实现增收目标.
(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民族和谐
一是深入实施“美丽乡村”建设和危房改造工作,切实改善人居环境.2013年,该村紧紧围绕县委、政府关于“美丽乡村”建设的总体部署及乡党委、政府工作安排,立足于村情实际,认真谋划新农村建设总体思路,把握重点、强化措施、狠抓落实,扎实有序地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实现了“三新”(即全村产业新发展,农民生活新提高,村容村貌新变化).为切实改善农村困难群众居住条件,在乡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该村坚持农村危房改造“二最”标准(即在安排确定改造对象时,以解决最困难群众基本居住环境为目的,改造最急需、最危险的房屋),全盘考虑、精心部署,按照危改对象的类别、等级,科学安排、有序推进,加强技术工人的培训,采取切实有效措施,认真做好农村危房改造相关工作.据统计,该村2013年共完成连户路硬化242户88875米,完成院坝硬化266户16244平方米,完成农村危房改造96户,提高了村民生活质量,美化了村民生活环境.
二是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助推和谐社会进程.堡堡寨村文化、医疗、公共服务设施健全,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措施完善,实现适龄儿童入学率100%.认真搞好困难群众和农村低保困难补助的发放等惠民工作,切实解决贫困人口温饱问题.积极做好农村困难群众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城乡低保达到应保尽保.大力推广农村养老保险,实现应保尽保,社保工作正常开展,2013年完成参保人数为557人.加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宣传力度,完成合医参保1399人.村内电力设施较完善,电力供给基本有保障.村村通、户户通卫星电视覆盖47%,村内移动通讯普及较好,基本实现全村覆盖.让全村各族群众感受到了党的恩情、政府的温暖,享受到了改革与发展的丰硕成果.
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工作总结篇3
民族团结示范村创建活动总结
xx镇xx村位于万盛区南部,是一个交通便捷,人文环境相对较好,旅游环境优美的村落。境内的龙鳞石海景区(原xx风景区)是重庆直辖后首批市级风景名胜区,并连续两届荣膺全市十佳景区称号,享有巴渝十二景、中国最古老的xx等美誉,是难得的观光游览胜地。
xx村幅员面积16.2平方公里,海拔高度450—1300米,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立体气候明显。土壤以黄壤土和紫色土为主,主要种植水稻、玉米、蔬菜、茶叶、笋子等农作物。xx村现有9个农业合作社(王家咀社、大坝社、天地岗社、毛家湾社、范家山社、xx坪社、撕栗坪社、朱行社、椅子台社),长期居住着苗、汉两个民族。总户籍人口1957人(其中:苗族106人),535户;常住人口1419人。
自开始创建xx市民族团结示范村以来,我镇科学规划,大力投入,取得了良好成效。现将其具体情况作如下报告: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
(一)加强领导,健全机构。镇党委、政府将创建工作作为全年的重点工作来抓,及时召开动员大会,广泛做好宣传动员,迅速统一全镇干部群众思想。成立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由行政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亲自抓,责任部门具体抓,抽调精兵强将组建创建办公室,保障了创建日常工作的有序开展。
(二)明确责任,齐抓共管。根据创建要求,结合镇情,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明确创建目标,落实相关部门和人员的工作任务,层层分解落实目标任务。很快在全镇上下形成政府主导、共同参与创建的良好格局。
二、着力创建,成效显着
(一)基础设施好。xx村现有二条主干道公路出境,其中一条为xx至xx,长5公里,一条为五里至黑山镇江流坝村,长9公里,两条主干道公路均已油化,累计建设人行便道20000余米,全面实现入村公路油化,入户便道硬化。
村内电力设施较完善,电力供给基本有保障。村内通电535户、通有限电视535户,占全村总人口的100%。固定电话安装320户,占全村总户数的59.82%,村内移动通讯普及较好,基本实现全村覆盖。全村有112户农户有电脑、通宽带,占全村总户数的20.94%。
农村环境卫生和农民健康意识的改变是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和难点,自2000年,我村便开始着手全面推进农村改水改厕工作,目前已实现改水523户,自来水入户率达97.76%,入户自来水均达到国家农村饮用水安全标准。
村境内有村小2所,标准化卫生站1个,建有标准化农家书屋1个,配置有图书1000余册,各类报纸、杂志、影音制品10余种。依托服务中心建有便民超市2个,围绕旅游景区建有商业网点2个。
(二)经济发展好。近年来,我村围绕旅游谋发展,鼓励村民进景区务工、依托景区优势发展个体经营,目前在景区务工人员达70余人,围绕旅游设置接待农家乐39家、开设旅游商品店13家;同时,以景区旅游发展为优势,积极引进了滴翠剑茗等9家企业,形成了茶叶种植、方竹笋种植、生猪养殖、土鸡养殖等项目,形成并逐步完善了我村特色产业农村专业合作社的建立。目前,我村支柱产业已基本形成,结构合理、优化,大有发展前景,集体经济稳定,并能逐年增加,有劳动力的家庭,通过自主创业、外出务工等方式,均能达到年收入10000元以上。我村还将继续围绕旅游发展茶叶种植基地、方竹笋种植基地、反季节蔬菜种植基地等。
(三)社会事业发展好。xx村文化、医疗、公共服务设施健全,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措施完善,入学适龄儿童294人,实现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农村社会保障救助机制初步形成,救助面逐年提高,2011年实现低保帮扶38户,76人,以无劳动能力的在校学生和残疾人为主,大力推广农村养老保险,实现应保尽保。针对目前农村群众看病难和部分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国家在惠民的基础上出台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为了让这一惠民政策更好的发挥作用,我村采取各种措施深入群众广泛宣传,并让此前得到过合作医疗好处的村民现身说教,2011年我村的合作医疗参合率均超过了90%。
(四)村民生活好。xx村是小康村,人口2000余人,农村富余劳动力占全村人口的三分之一。为此,我村村支两委高度重视劳务工作,把劳务输出作为我村最大的项目来抓,把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做大做强劳务产业作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事来抓。经过这几年的努力,我村劳务产业比预想的还要乐观。至2011年底,我村已输出500余人次,务工收入已经占据了我村农民人均纯收入的三分之一以上。到目前为止,我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已经超过本区县平均水平,除个别特困户外,普通农户不缺粮,不缺肉,节日有酒饮,日子一天比一天好过。为进一步维持民族特色,打造地方特色,我村近年来以全面消除危旧房,保障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总体目标,累计实施穿衣戴帽工程100户,建设巴渝新居159户,彻底改造d级危旧房72户,美化靓化村容村貌,实现全村61.87%的农房具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改造。
(五)生态环境好。村容整洁了,农村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环境和人文环境得到大力改善,广大农民群众的生存质量得到优化,农民的生活水平自然会提高,社会也就会更加稳定和谐。为积极改善村居环境,实现村容整洁的目标,我村积极创建市级生态卫生村,并于2009年11月顺利通过验收,创建成功。
近年来,我村以创建市级卫生村为载体,科学规划、积极宣传,并积极发动群众共同参与环境整治,累计清理垃圾1.2吨,硬化村级公路4公里,新建人行便道约15000米,修建农田灌溉水渠约5000米,完成了全村100%的人畜饮水工程,实现进村道路硬化,进户人行便道,房屋外貌整洁美观,‘一池三改’成效显着。
(六)文化活动好。我村具有浓厚的苗族文化,一直保留着丰富的苗族群众文化活动。境内建有村民文化活动广场3个,设有体育娱乐场所,有一支业余苗族文化表演队伍。各年在我村举办的踩山会、采笋节、年猪文化节等传统文化节日中参演,并活动良好反响。因其节目民族特色鲜明、地方特色浓厚,曾代表镇、区参与各类表演、比赛,均获得良好赞誉。
(七)民族关系好。我村是一个汉、苗结合的村社,这给乡风文明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为实现民主团结、社会和谐,我村特成立了民族宗教工作领导小组,由村支部书记任组长,并将全体村干部列入领导小组成员,共同负责民族宗教共,并切实将民族团结内容纳入了我村村规民约,建立了宣传专栏,着重于树立新风尚、繁荣新文化、创造新村容三个重点,创新形式、创新内容、创新载体,积极探索乡风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通过开展全村文明示范户创评、三户五星创评等经常性的宣传活动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探索出了乡风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取得明显成效。在各方面的大力支持下,我村的乡风文明建设的工作体系更加健全,工作措施更加具体,农村文明程度正在逐步提升,长期以来,无因民族宗教因素引起的突发事件和民族纠纷,无,,,传播,无刑事案件和治安案件发生,无集访事件,无重大安全事故。
(八)村级领导班子好。xx村现配有村级领导6人,其中初中文化2人,高中文化3人,大专文化1人,平均年龄44岁。村级领导班子整体素质高,团结和谐,坚强有力,村全面工作被xx镇党委政府认可,2009年获得综合目标考核一等奖,2011年获得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考核一等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考核、安全生产工作考核、年度综合目标考核二等奖。
xx村是xx镇景区重点打造村社,是拥有2000余人、9个村民小组的大村,是全镇出名的新农村建设示范村。近两年,我村对财务、村务管理民主进行了有益探索。一是夯实基础,建立健全管理民主制度与组织。xx村在完善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制度的基础上,还建立健全了两委议事、五权一体、义务监督员职责等十多个制度,并结合本村实际,成立了民主理财小组、民主议事会、干部评议会、村务公开监督小组等民主管理组织。特别是对民主理财小组和民主议事会定资格、定职责使其真正发挥作用。二是规范运作,确保实现管理民主。民主议事会及理财小组等民主管理组织在党支部的领导之下。议事会由村党支部研究决定或由2/3以上村民代表提议并有3/4以上的议事会成员参加才能召开,议事会由村党支部书记主持,村两委成员列席参加,议题要由村党支部研究决定或由2/3以上的村民代表提议决定,主要讨论决定村里的社会公益事业、重大经济活动、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影响本村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三是严格公开,实行有效的监督机制。在抓好民主议事的基础上,xx村狠抓了廉政管理,严格了我村村务公开的公开时间、公开内容、公开程序。先由民主理财小组先行审核村委会的收支项目,而后由村委会提出公开的具体内容和方案,村务公开监督小组对公开方案进行审查,经村两委会讨论决定后由村委会进行公开。
经过求真务实的为民办实事、办好事,xx村的基础设施建设越来越好了,人民的生活也越过越富裕了,村级领导班子也得到了群众的大力拥护,2011年通过测评,村民对村级领导班子的满意度均在80%以上。
三、创建工作的几点体会
(一)领导重视,统筹协调,是创建工作顺利推进的前提。
创建市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是一个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各级领导对创建工作高度重视,倾注大量心血,不仅为其提思路、定方向,而且在创建过程中,深入第一线,督促检查,加油鼓劲。当创建工作遇到困难时,各级领导亲自出面,协调解决,确保创建工作稳步推进。创建市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每一个重大决策的出台,每一项软件和硬件建设的推进,每一个关键问题的解决,都是领导高度重视、统筹协调的结果。
(二)坚持标准、艰苦奋战,是创建工作取得实效的关键。
创建市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既是对我镇民族团结和谐的一次检验,也是对全镇广大干部能否正确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次严峻考验。需要我们在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各个层面上作出艰苦努力。对此,我们认真按照标准要求,逐项对照检查,认真分析和查找存在的差距,结合我镇实际,发挥自身优势,科学确定具体工作任务,采取有效措施,确保按时达标。在工作中,坚持标准,特别防止应付了事、敷衍塞责的现象发生,始终做到一丝不苟、精益求精。
(三)各方支持,群众参与,是创建工作稳步推进的保证。
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必须调动汉苗群众的积极性,通过创建,我们为民办了一批好事、实事,解决了一批群众反响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使群众看得见、摸得着,在服务群众、服务发展的同时也得到了群众支持。因此,我镇创建工作的整体推进,很大程度上是各方支持,全民参与的结果。
我镇创建市级民族团结示范村进展顺利,效果明显,根据验收评分细则,各项指标也基本达到各项标准。但我们清醒认识到民族团结是一项长期性的任务,任重道远。我们将继续加强领导,健全制度,力度不减,工作不停,促进汉苗两家和谐共同发展,描画民族团结和谐的新篇章。
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工作总结篇4
民族团结示范村创建活动总结
XX镇XX村位于万盛区南部,是一个交通便捷,人文环境相对较好,旅游环境优美的村落。境内的龙鳞石海景区(原XX风景区)是重庆直辖后首批市级风景名胜区,并连续两届荣膺全市“十佳”景区称号,享有“巴渝十二景”、“中国最古老的XX”等美誉,是难得的观光游览胜地。
XX村幅员面积16.2平方公里,海拔高度450—1300米,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立体气候明显。土壤以黄壤土和紫色土为主,主要种植水稻、玉米、蔬菜、茶叶、笋子等农作物。XX村现有9个农业合作社(王家咀社、大坝社、天地岗社、毛家湾社、范家山社、XX坪社、撕栗坪社、朱行社、椅子台社),长期居住着苗、汉两个民族。总户籍人口1957人(其中:苗族106人),535户;常住人口1419人。
自开始创建XX市民族团结示范村以来,我镇科学规划,大力投入,取得了良好成效。现将其具体情况作如下报告: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
(一)加强领导,健全机构。镇党委、政府将创建工作作为全年的重点工作来抓,及时召开动员大会,广泛做好宣传动员,迅速统一全镇干部群众思想。成立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由行政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亲自抓,责任部门具体抓,抽调精兵强将组建创建办公室,保障了创建日常工作的有序开展。
(二)明确责任,齐抓共管。根据创建要求,结合镇情,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明确创建目标,落实相关部门和人员的工作任务,层层分解落实目标任务。很快在全镇上下形成政府主导、共同参与创建的良好格局。
二、着力创建,成效显着
(一)基础设施好。XX村现有二条主干道公路出境,其中一条为XX至XX,长5公里,一条为五里至黑山镇江流坝村,长9公里,两条主干道公路均已油化,累计建设人行便道20000余米,全面实现入村公路油化,入户便道硬化。
村内电力设施较完善,电力供给基本有保障。村内通电535户、通有限电视535户,占全村总人口的100%。固定电话安装320户,占全村总户数的59.82%,村内移动通讯普及较好,基本实现全村覆盖。全村有112户农户有电脑、通宽带,占全村总户数的20.94%。
农村环境卫生和农民健康意识的改变是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和难点,自2000年,我村便开始着手全面推进农村改水改厕工作,目前已实现改水523户,自来水入户率达97.76%,入户自来水均达到国家农村饮用水安全标准。
村境内有村小2所,标准化卫生站1个,建有标准化农家书屋1个,配置有图书1000余册,各类报纸、杂志、影音制品10余种。依托服务中心建有便民超市2个,围绕旅游景区建有商业网点2个。
(二)经济发展好。近年来,我村围绕旅游谋发展,鼓励村民进景区务工、依托景区优势发展个体经营,目前在景区务工人员达70余人,围绕旅游设置接待农家乐39家、开设旅游商品店13家;同时,以景区旅游发展为优势,积极引进了滴翠剑茗等9家企业,形成了茶叶种植、方竹笋种植、生猪养殖、土鸡养殖等项目,形成并逐步完善了我村特色产业农村专业合作社的建立。目前,我村支柱产业已基本形成,结构合理、优化,大有发展前景,集体经济稳定,并能逐年增加,有劳动力的家庭,通过自主创业、外出务工等方式,均能达到年收入10000元以上。我村还将继续围绕旅游发展茶叶种植基地、方竹笋种植基地、反季节蔬菜种植基地等。
(三)社会事业发展好。XX村文化、医疗、公共服务设施健全,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措施完善,入学适龄儿童294人,实现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农村社会保障救助机制初步形成,救助面逐年提高,20××年实现低保帮扶38户,76人,以无劳动能力的在校学生和残疾人为主,大力推广农村养老保险,实现应保尽保。针对目前农村群众看病难和部分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国家在惠民的基础上出台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为了让这一惠民政策更好的发挥作用,我村采取各种措施深入群众广泛宣传,并让此前得到过合作医疗好处的村民现身说教,20××年我村的合作医疗参合率均超过了90%。
(四)村民生活好。XX村是小康村,人口2000余人,农村富余劳动力占全村人口的三分之一。为此,我村村支两委高度重视劳务工作,把劳务输出作为我村最大的项目来抓,把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做大做强劳务产业作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事来抓。经过这几年的努力,我村劳务产业比预想的还要乐观。至20××年底,我村已输出500余人次,务工收入已经占据了我村农民人均纯收入的三分之一以上。到目前为止,我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已经超过本区县平均水平,除个别特困户外,普通农户不缺粮,不缺肉,节日有酒饮,日子一天比一天好过。为进一步维持民族特色,打造地方特色,我村近年来以全面消除危旧房,保障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总体目标,累计实施穿衣戴帽工程100户,建设巴渝新居159户,彻底改造D级危旧房72户,美化靓化村容村貌,实现全村61.87%的农房具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改造。
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工作总结篇5
民族团结示范村典型材料
——定新乡堡堡寨村省级民族团结
进步示范村创建活动典型材料
堡堡寨村位于定新乡西北面,距乡政府9公里,全村总面积9。5平方公里,辖17个村民组,全村共512户2030人(其中少数民族323户1292人,占全村总人口的63。65%),现有党员45名。耕地面积2425亩,其中田94亩,林地面积4852。85亩,2021年人均收入3875元,村境内无矿产资源。年平均气温在15。1℃左右,年平均降水量1005。2毫米左右,属亚温热带气候。长期以来,堡堡寨村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立足自身实际,把谋求民族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为贯彻党的民族政策、维护民族团结进步的头等大事。通过一系列方法措施,有力促进了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深入开展,使该村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的自觉性、积极性大大提高,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更加密切,民族团结进步工作迈上了新台阶。
一、主要做法
(一)狠抓组织建设,巩固民族基础
创建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和民族宗教工作是党和政府的重要工作,是党的群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村对创建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和宗教事务的管理高度重视,成立了以村党支部书记为组长,其他负责人为成员的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签订了目标责任书,紧紧围绕民族团结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列入党支部的重要议事日程。同时,通过梳理原有制度,查缺补漏等工作,进一步完善了村民族工作组织建设,逐步实现了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社会化。
(二)发展民族教育,提高民族素质
在提高少数民族素质工作方面,该村采取多项措施,分层次、有针对性的对村民开展教育。
一是以政策理论学习为重点,开展对少数民族干部的教育。坚持每季度召开一次专题会议研究政治理论、法律、法规学习和培训工作,每次例会由村党支部书记负总责、具体抓。加强领导,周密安排部署,做到年初有计划,年终有总结,制定了学习计划,明确了学习的重点内容,提出了目标要求,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平安村建设,主要学习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十八大精神及省、市、区有关会议精神和方针政策、《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婚姻法》、《妇女权益保障法》、《土地法》、《宗教事务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内容。
二是以思想道德建设为重点,开展对村民的教育。充分利用村“农家书屋”各类藏书8000余册的优势,对村民进行基本道德规范、社会荣辱观、民族宗教政策、民主法治以及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等教育。利用横幅、标语、黑板报、平安建设宣传栏等多种宣传手段,累计举办村民培训班9期、专题讲座6次,提高了村民的法制教育以及社会公德意识,村民学法、懂法、知法、用法、守法的风气进一步高涨。同时,结合“文明户”、“五好家庭”等群众性评比活动,以提倡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引导村民把思想观念统一到民族团结、发展经济上来,使各族村民一心一意谋发展,努力实现民族团结,树立文明新风尚。
三是以普及科技知识为重点,开展对村民的教育。近年来,该村从培育技能型、管理型、知识性村民入手,共组织村民学习教育培训班15期,参加培训的干部村民1000人次,发放宣传资料2万余份。通过学习教育培训,村民的思想观念得到了不断更新,民族团结思想意识不断加强,造就了一批讲道理、有文明、懂技术、会经营、能致富的新型村民。
四是以提高村民入学率为重点,加大青少年受教育的力度。近年来,该村高度重视民族教育事业,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对少数民族青少年教育的支持,经过不懈努力,2021年全村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适龄少年入学率达100%,各项指标均达到“两基”标准要求。
(三)加强经济建设,助推民族发展
大力发展民族经济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进步的基础,也是维护少数民族稳定和社会稳定的前提条件。近年来,该村始终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注重发展村域民族经济,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一是发展壮大村域经济。村两委班子十分重视村级经济发展,2021年,经积极争取,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通过整合上级扶贫资金及农户自筹资金260余万元,采取大户带头、散户参与的方式,成立了堡堡寨村养羊专业合作社,实行规模化养殖、专业化管理、科学化饲养,进一步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为该村群众发家致富奔小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目前,该合作社湖羊存栏340头,以市场价计算,每年为群众增加收入60余万元。
二是努力增加农民收入。为切实做好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工作,该村以加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突破口,在切实抓好传统农业工作,认真做好春耕、秋种生产,确保全村粮食产量稳定的同时,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加大科技兴农力度,强化畜牧养殖业发展,继续把劳务经济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措施来抓,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推进自然条件差、增收潜力小的村民组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切实做好务工人员的管理服务工作,依法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加大农民工培训力度,进一步增强群众增收致富和闯市场的本领,实现增收目标。
(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民族和谐
一是深入实施“美丽乡村”建设和危房改造工作,切实改善人居环境。2021年,该村紧紧围绕县委、政府关于“美丽乡村”建设的总体部署及乡党委、政府工作安排,立足于村情实际,认真谋划新农村建设总体思路,把握重点、强化措施、狠抓落实,扎实有序地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实现了“三新”(即全村产业新发展,农民生活新提高,村容村貌新变化)。为切实改善农村困难群众居住条件,在乡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该村坚持农村危房改造“二最”标准(即在安排确定改造对象时,以解决最困难群众基本居住环境为目的,改造最急需、最危险的房屋),全盘考虑、精心部署,按照危改对象的类别、等级,科学安排、有序推进,加强技术工人的培训,采取切实有效措施,认真做好农村危房改造相关工作。据统计,该村2021年共完成连户路硬化242户8884。75米,完成院坝硬化266户16241。4平方米,完成农村危房改造96户,提高了村民生活质量,美化了村民生活环境。
二是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助推和谐社会进程。堡堡寨村文化、医疗、公共服务设施健全,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措施完善,实现适龄儿童入学率100%。认真搞好困难群众和农村低保困难补助的发放等惠民工作,切实解决贫困人口温饱问题。积极做好农村困难群众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城乡低保达到应保尽保。大力推广农村养老保险,实现应保尽保,社保工作正常开展,2021年完成参保人数为557人。加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宣传力度,完成合医参保1399人。村内电力设施较完善,电力供给基本有保障。村村通、户户通卫星电视覆盖47%,村内移动通讯普及较好,基本实现全村覆盖。让全村各族群众感受到了党的恩情、政府的温暖,享受到了改革与发展的丰硕成果。
二、取得的成效
(一)统一了思想,提高了认识。通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宣传教育活动,使该村各族群众普遍受到了一次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再教育,对开展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目的、意义、作用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自觉参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自觉性、主动性、积极性显著增强,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思想深入人心,家喻户晓。
(二)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自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创建活动开展以来,村两委班子将其与推进各自工作结合起来,在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上狠下功夫,使广大群众深受其益,深得其惠,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
(三)发展经济,不断夯实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物质基础。立足村情,科学制定发展思路,积极引导各族干部群众将精力集中到治穷治愚、发展经济、建设小康上来,推动了全乡经济持续稳步的发展,保证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健康发展。
三、下步工作打算
堡堡寨村是一个多民族村。因此,今后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全力维护和巩固现有局面的基础上,应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加快村域经济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加快地区经济发展是民族团结进步的首要任务,要紧紧围绕创建这个平台,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核心,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力度,着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认真做好扶贫开发和优势资源开发工作,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突出抓好招商引资和劳务输出,放手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夯实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基础,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稳步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
(二)大力普及科技知识,提高各族群众的科技文化素质。强化基础教育地位不动摇,加速发展民族教育事业,将民族教育作为培养各类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推动村域经济发展的系统工程,切实抓紧抓好抓出成效。立足农业生产实际,面向农民群众,广泛开展农业生产技术、劳动技能等的学习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群众的科技和技能素质,推进实用科技技术的运用和普及。
(三)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坚决清除影响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各种不利因素,从法律和制度上保证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切实落实到位。深入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积极落实各项综治措施,全力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进一步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坚持不懈地在各族干部群众中进行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的再宣传、再教育,牢固树立各民族“谁也离不开谁”的思想,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深入进行。
(四)积极开展与周边村的共建共创活动。积极加强与周边邻村的友好联系,以加强往来、深化了解、融洽关系、增进团结为目的,开展形式多样的共建共创活动,不断推动共创共建活动的深入进行,努力维护边界地区的稳定,切实巩固创建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