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什么 什么如何坚持原则 敢于斗争发言9篇
就什么 什么如何坚持原则 敢于斗争发言篇1
第一,坚持把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穿始终。这既是做好新时代调查研究的根本遵循、根本方向,也是提高调查研究质量的根本路径、根本方法。要把学懂作为前提,深刻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始终保持在理论上的清醒和政治上的坚定,自觉用以指导调查研究工作。要把弄通作为基础,深刻把握蕴含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在调查研究中融会贯通、活学活用。要把做实作为落脚点,把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同贯彻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和乡村振兴重要论述结合起来,同贯彻党中央、国务院乡村振兴决策部署结合起来,在调查研究中做到知行合一。
第二,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是搞好调查研究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要坚持一切从客观实际出发,提高调查研究的全面性和客观性。要学好用好事物矛盾运动的基本原理,增强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注意在调查研究中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要学好用好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把握局部和全局、历史和现实、当前和长远、重点和非重点的关系,防止调查研究的局限性和片面性。要学好用好认识和实践辩证关系的原理,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使调查研究根植实践、源自实践又指导实践、推动实践。
第三,坚持把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围绕中心大局开展调查研究,才能忙到点子上、谋在关键处。我们的调研是一个“点”,但是在调研中不能忘了全局,这是一个辩证关系,胸中有全局,调研才有方向。要围绕贯彻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聚焦当前最紧迫的任务和面临的突出问题,有针对性地列出调研题目,做到凡是该掌握的情况就掌握清楚,凡是该研究的问题就研究透彻,拿出有分量、有价值的调研成果,推动工作落地见效。要坚持和完善重点课题调研制度,确定调研课题要与落实重点任务、破解重点问题结合起来,评选调研成果要与转化应用成效结合起来,防止关起门来搞调研、为调研而搞调研的现象,坚决纠正研而无用、一研了之等问题。
第四,坚持把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作为大敌。调查研究就是为了破除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必须持之以恒在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上下功夫。要增强下马观花的脚力,多到困难大、矛盾多的地方去,多到情况复杂、群众意见多的地方去,多到自然条件差、工作基础差的地方去。要增强明察秋毫的眼力,淬炼观察力、发现力、判断力、辨别力,善于发现问题、明辨是非、捕捉亮点、抓住根本。要增强研机析理的脑力,多学习、多思考,脑筋一动、活水自来。要增强以文辅政的笔力,弘扬“短实新”的文风,出思想、出精品、出力作。
第五,坚持领导干部带头执行调查研究制度。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关键在领导带头。要坚持局班子成员为局机关全体干部职工作表率、局机关为全国乡村振兴部门作表率,推动调查研究在系统蔚然成风。我首先要带头坚持,局班子成员要带着分管司、中心搞调研,司长、主任要带着干部搞调研,层层搞好传帮带、发扬好传统。一是人人都要过这一关。调查研究工作,无论是对领导者或被领导者,都是绝对必要的。过不了这一关,你的能力和水平永远上不去,你对客观事物的了解永远上不去,也就难以胜任领导工作和岗位职责,增强本领就是一句空话。领导干部不搞调查研究,就会瞎指挥、拍脑袋;一般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不搞调查研究,机关待久了就成了“小官僚”,“温水煮青蛙”也就“废”了。二是自己多体验。调查研究不是什么高深理论,主要是实践,关键是靠自己身体力行。只有通过调查研究,自己动手,自己动脚,用自己的眼睛观察,才能提高调查研究工作的水平。自己亲自调查研究以后,多多少少都会有点经验体悟,再加以学习借鉴别人的经验,得益就会多些,提高就会快些,进步就会大些。三是坚持下去。时时事事处处都有调查研究,有工作就有调查研究,关键是要时刻绷紧调查研究这根弦。调查研究是一件很辛苦、很费力的事情,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情,不是一个时期的突击工作,应当成为一种常态、一种习惯、一种工作,只有起点、没有尽头。不怕苦、坚持下去,日积月累就会有质的飞跃,一定会终身受益。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善于学习,就是善于进步。”我感到,调查研究就是最好的学习,是面向基层、面向群众、面向实践的学习。局机关全体干部首先要从思想上重视起来,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养成学思践悟的习惯,在调查研究中锤炼忠诚坚定的政治品格、精专高强的过硬本领、唯真求实的良好作风,激发对乡村振兴工作的热爱和执着,推动工作高质量发展。
就什么 什么如何坚持原则 敢于斗争发言篇2
党史学习教育,必须认真学习并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看待历史,我们才能全面看待历史、注重历史的连续性和整体性,才能把握历史规律。
坚持人民立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立场就是我们党的根本政治立场。在党史学习教育中,必须始终坚守人民立场,时刻不忘人民在历史进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永葆为民情怀,践行使命担当。
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学习党史过程中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准确把握历史的主流和本质,并在汲取经验教训中不断增强学习本领、政治领导本领、改革创新本领、科学发展本领、依法执政本领、群众工作本领、狠抓落实本领、驾驭风险本领。
党史学习教育,必须学以致用、以学促用,以实实在在的工作成效检验学习成果。
从百年党史中汲取精神之钙。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要善于从党史中汲取精神之钙,将其融入血脉,内生为坚定的政治方向和强劲的前行动力。坚持把党建作为企业管理核心,充分发挥党建对各项工作的统领和保障作用,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深入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着力构建持续发现、储备、培养、使用干部人才的常态化工作机制,为全系统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从百年党史中汲取为民之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要牢固树立宗旨意识,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切实把人民群众期盼的事办好办实。坚持依法行政、执法为民,不断加强专卖执法规范化建设,切实做到实体公正、程序公正、行为规范。深化“放管服”改革,使审批服务更加精简便民。加强执法监督,推进信息公开,接受人民群众监督。
从百年党史中汲取奋进之力。百年党史中涌现出无数可歌可泣的革命烈士、英雄人物、先进模范。要从党史中汲取不断向前奋进的力量,把理论学习成果转化为实际工作能力,推动专卖管理向高质量发展转型升级,推进烟草专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树立“大规范”理念,坚持一体推进“严防、严控、严查、严惩”机制建设,以更大力度加强规范经营监管。要不断增强爬坡过坎、不进则退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提高把握大局大势、应对风险挑战、推进实际工作的能力水平,努力为全系统向高质量发展转型升级作出更大贡献。
就什么 什么如何坚持原则 敢于斗争发言篇3
农民要吃五谷杂粮,要消费肉蛋奶和新鲜蔬菜,其中大部分是可以自给自足的。下面是天涯涛源范文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关于如何发展乡村产业和发展什么样的乡村产业的分析探讨,希望大家喜欢。
一些“新农村”建设,由于没有产业发展甚至削弱了产业发展的条件,反而使农民陷入了新的困境。尽管人们千方百计试图振兴乡村产业,也进行了各显其能的尝试,但面对各地树立的典型,人们的态度大都是“典型很好,我们学不了”。问题就在于没有找到可持续、可复制的产业发展模式。
现我们就乡村产业兴旺的几个问题做些探讨,旨在思考如何发展乡村产业和发展什么样的乡村产业。
一、产业兴旺要走乡村经济多元化的道路
提到产业兴旺,有乡村生活经验的人自然会联想到乡村过春节时家家户户喜欢张贴的两个条幅:“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反映的正是乡村生产内容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乡村的生产类型是丰富的和多元的,有多样化的种植业、养殖业;有丰富多彩的乡村手工业;有大田的农业生产,还有房前屋后种瓜种豆的庭院经济;更有现代社会发展形成的乡村休闲度假等新型产业类型。乡村产业的经营主体也是多元的,有农户为主体的产业类型,也有合作社、农业企业、外来资本为主体的产业。从农民自身需要出发,多业并举、此消彼长、彼此促进和融合是乡村产业兴旺的重要特征。
乡村经济的多元化至少有三个方面的好处:
1.满足农民多样化的需求
农民要吃五谷杂粮,要消费肉蛋奶和新鲜蔬菜,其中大部分是可以自给自足的。正是多样化的种植和养殖满足了农民多样化的需求,维系了“去货币化”的消费方式。尽管农民的货币收入不高,但并不因此降低生活质量,就是得益于这样的自给自足“福利”。
2.乡村经济多元化有利于降低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
曾经有人设想要推动乡村生产的专业化,一村生产一种东西,进入市场后获得货币收入,生活所需要的农产品全部从市场购买。这样既可获得规模效益,又繁荣了市场。
这一设想遭到了现实的打击,一是市场风险,农民生产出来的产品不能通过市场获得预期的现金收入,也不能直接消费满足生活需求,致使农民生活陷入困境。二是自然风险,专业化的种植业和养殖业也很难避免自然风险,遇到自然灾害很容易全军覆没。因此,农民懂得“东方不亮,西方亮”的道理,多样化农业可以降低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鉴于农户经营规模的限制,一个理想的选择是农户的“专业化”与村落经济的多元化构成的嵌合型产业类型,即以农户专业化为基础的乡村多元化经济结构。每一个农户有一个优势产品,农户之间形成互补、相互依存关系,构成乡村整体产业的多样化。
3.乡村经济多元化有利于充分利用乡村资源
乡村资源包括乡村的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和文化资源,也包括乡村空间资源和人力资源。自然资源方面,不仅山水林田草可以成为产业资源,野生动植物、地方物种生态环境等均可以成为乡村振兴的经济增长点。
著名的台湾桃米村就是由于发现了村里所蕴藏的丰富的自然资源而振兴的,种类繁多的青蛙、蜻蜓、鸟类以及多种湿地生态植物成为桃米村生态休闲、度假的宝贵资源。
社会文化资源的经济价值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和兴趣,和谐的人际关系、健康的生活方式、丰富的民俗和地方文化,不仅可以为当地的特色农产品赋予文化内涵,还可成为针对市民休闲、度假的目标吸引物。
多元的乡村经济对人力资源的利用更容易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多元的乡村经济既可以把一些劳动化整为零,又可以使一些工作积少成多,实现乡村劳动力充分合理利用。
多元乡村经济可以充分利用乡村空间,现就常用农家院落来说明这个问题。农家院落不仅是农民的生活空间,也是重要的生产空间。房前屋后种瓜种豆,发展家庭养殖业以及编织、纺织、食品制作、木工等家庭手工业。农家院落还具有存放农具、贮存农产品等储存功能,为农业生产提供保障条件。农家院落也是现代乡村产业融合的重要空间,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就提出振兴传统工艺,培育一批家庭工场、手工作坊、乡村车间,与乡村休闲、度假等一起形成乡村多元化经济。
一些乡村建设之所以失败,原因在于建设者不懂得乡村院落与多元化乡村生产的关系,为农民盖起新房子的同时,使农民的生计陷入困境。所谓要把乡村建设得更像乡村,不是指乡村的外貌,而是指乡村的本质,让乡村更能适应乡村产业兴旺的需要,更符合老百姓生活需要。因此,进行乡村建设必须理清乡村与乡村产业的关系。
二、产业兴旺要发展乡村特色产业
从理论上讲,一个国家存在两种农业,一种是政府的农业,一种是农民的农业。前者所追求的是一个国家的农业安全,本质上体现为公共产品。政府对农产品的要求以追求数量充足、价格低廉、质量安全为目的,因为粮食安全是以一个国家内部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能买得起,也买得到足够的农产品为标志的。
因此,基本的农产品是以穷人也买得起、买得到为基本条件。所以,才有“米袋子”“菜篮子”工程。政府追求的是农产品极大丰富,满足消费者的需要。
换句话说,适当过剩是政府所希望的。但是,这样的目标往往会伤害农民,因为农民的农业首先考虑的是增加自己的收入。过剩的生产导致的是“谷贱伤农”,增产不增收。因此,政府为了保证国家的农业安全,就必须协调农民利益与农业生产之间的关系,只有保障农民基本利益,不让农民吃亏,农业才能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因此,农业保护和农业补贴就成为国家农业制度的重要选择。有些人忽视农业的基本特点,不懂得农业发展规律,主张把农业和农民完全推向市场。这不仅在理论上是说不通的,就一般农业而言,在实践上也不具备可操作性。因为农业的生命性、季节性和周期性特点决定了任何市场反应都是滞后的,根据市场反应调整产业结构也是滞后的。
乡村振兴条件下的农业,除了政府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外,发展农民为主体的、组织起来的农业以及特色农业、融合农业才是农民的理想选择。其中,发展特色农业是乡村产业兴旺的必然要求。
常看到一些“特色”农业失败的案例,其实那不是任何意义的特色。白菜花变成绿菜花、圆西瓜变成方西瓜、满世界推广种植玛咖不是任何意义的特色。那些把新品种、新技术当成特色农业的认识是对特色农业缺乏认识的表现。特色农业是指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下,凭借独特资源条件所形成的具有独特产品品质以及特定消费市场的特殊农业类型。特色农业是天时地利人和在农业生产上的具体反映。不可替代和复制是其重要特征之一。
1.特色农业主要表现为地域特色
其他地区或不能生产、或产品品质不能保障、或成本过高,使得该农业类型在特殊区域保持着独特优势。具体说,发展特色农业要突出三个特色:
一是突出环境特色。绿水青山可以通过发展有机、绿色农产品实现向金山银山的转变。一些地区自然环境优越,污染较轻或无污染,具有发展有机、绿色农产品的先天环境条件。
二是突出物种资源特色。特殊的地理环境形成了丰富的珍、野、稀、名、特物种资源,是发展特色农业的宝库。这些资源具有不可复制性、不可替代性,是特色农业的重要基础,很多地理标志产品就是以特殊物种资源为条件的。
三是突出气候特色。特殊的气候特色不仅造就了特色物种,也形成特色产业类型。比如河谷热、坝区暖、山区凉、高山寒的立体气候,形成了多样化的地方土特农产品优势。气候特色不仅可以生产特色农产品,还可以通过气候差、季节差获得市场空间。以“瞎指挥”为特征的产业结构调整,往往是把一个想当然的品种拿过来到处复制,只能带来大范围的风险和损失。
XX是XX乃至全国太阳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空气透明度高、太阳辐射强、日照时数长。特殊的地理气候条件,使这里所生产的葡萄与其他产区相比,具有丰产性好、成熟上市早、果大均匀、整齐度好、色泽鲜艳、糖分充足、营养充分等优点。蔬菜、烤烟、经济林果、畜牧养殖、中药材等高原特色农副产品,都具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农户在自己的承包地上,可以创造每亩几万元到十几万元的产出。高原特色农业成为宾川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主渠道,也为乡村振兴的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提供了借鉴。
2.特色农业还表现为文化特色
特色文化融进特色农业形成了独特的农业特色产品,如桑蚕文化、茶文化、酒文化、面食文化、桃文化、梨文化等是大家熟悉的农业文化类型。此外,还有耕作制度和农业景观文化,如稻鱼共作生态文化、循环农业文化、旱作文化、水田文化、梯田文化等都可以成为特色产业的重要内容。在民族地区,特色农业还表现为民族文化,如民族纺织、印染、特色手工艺等。这些特色产业具有极强的地方性或民族性,不是可以在任何地方复制的,因此具有了不可替代的特色。
3.如何做好特色农业
过去我们发展乡村产业有个误区,就是不顾客观条件一味强调“做大做强”,过于重视量的增长,结果产量上去了,品质下来了,导致产品过剩。“谷贱伤农”是农民增收困难的重要原因之一。发展特色产业要遵守做精做强的原则,要在“特”字上下功夫,不盲目扩张面积和产量,要“少而精”“精而强”,不靠数量取胜,而靠品质、靠特色取胜,这符合国家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方向,也符合农民增收的需要。
在XX的大山里有一位对特色农业有深刻理解的农业实践者,他调查当地特色农业资源,发现这里的优质资源是甘蔗,不仅产量高,品质也好。但是农民种的甘蔗卖不出去,收入很低。他不是让农民砍了甘蔗种更适合眼前市场需要的其他作物,而是充分发挥当地适合种植甘蔗的优势,作为地方特色农业来发展。在村里恢复手工土法制糖,面向特殊消费群体,满足消费者特殊需要,有效解决了当地农民的增收问题。这就给我们一个重要启示,一方水土可以养活一方人,关键在于我们能否看到这方水土的价值。
三、产业兴旺要发展融合产业
2016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作出部署:“推进农村产业融合,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2018年一号文件进一步明确要构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体系。
但对于什么是融合农业,融合什么,在哪些经营主体中融合等问题需要讨论和明确。有些地方把独立的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和销售者联合起来,把一个区域内的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称为融合;有人认为在产业园区搞农业加工业,延长产业链就是融合;有的认为发展农业观光、乡村旅游就是融合。
其实,这些认识都包含对产业融合片面理解的成分。产业融合的目的在于把融合产业获得的综合利润留给农民,让农民增收,而不是排斥农民。
因此,首先,要考虑产业融合的主体。农户、家庭农场、真正的合作社是产业融合的主体,基于目前合作社存在的问题,农户、家庭农场是最现实的产业融合主体。其他主体不具备实现融合效益和产业融合目的的基本条件,产业融合必须限定在村内部,体现在农民主体之间,那种“做大第一产业、做强第二产业,做活第三产业”的口号,充其量是产业衔接问题,与融合没有关系。
其次,要考虑融合什么。农产品的营养与安全,包括色香味在内的特殊品质、多样化的农产品形态、品牌与文化等均是精神需求的重要方面。要满足消费者多层次需要,乡村产业必须向融合产业发展。农业的多功能性恰巧可以满足人们不同层次的精神需要。深入挖掘农业价值,可以为农业产业融合提供依据。
就乡村产业融合路径而言,主要有两种途径可以选择。
1.农业产业链的延伸
农业产业链条可以涵盖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的各个环节,从农业产前的农资生产与技术开发到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社会化服务,再到产后的农产品贮藏、深加工、运输、销售等环节,按照经济学的理论,产业链延伸可以实现农业的增值增效。
农产品的价值并不总是随着加工环节的增加而增加,种植西红柿不必要加工成西红柿酱再出售,种植苹果也不一定是榨汁后才能增值。实际上,农业产业链延伸长度不是看加工环节多少,而是看能否有效满足最终消费者需要。农家乐之所以受到欢迎,就在于它有着有效的产业链延伸模式:从地头延伸到了餐桌。除了传统的生产、加工、销售这一农业产业链延伸维度,另一个方面就是利用农业收获物发展乡村手工业,如编织、刺绣、纺织、印染、雕刻等。手工业是乡村经济的重要方面,也是产业融合的重要内容,具有变废为宝、循环利用的价值。
2.农业与乡村功能的扩展
农民收入长期徘徊难以有效提高,一个重要原因是农民只能获得有限的农产品收入,而不能获得农业多功能和乡村价值的综合收入。就农业而言,除了具有提供农产品的价值外,还有涵养水源、提供农业景观、休闲与体验等功能,乡村作为相对城镇的一元,其价值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不仅具有生活价值,也具有社会和文化传承价值,是适合养生、养老、养心的理想空间,农业和乡村特殊功能的发现和利用,为休闲、度假、教育等新型融合产业业态发展提供了空间。特别是近些年“文旅农”的融合,成为乡村居民增收的有效途径。
最近,人们提出了庄园经济的概念,是一个新的农业产业融合的方向,需要注意的是,庄园经济的目的是增加农民的收入,培养农民综合利用农业资源的素质和能力,进而激发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产业融合的主体应该是农民。在浙江,有个叫何斯路的村庄,该村从低收入的落后村经过十年的发展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其产业兴旺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融合产业的发展。该村传统产业是糯稻种植,家家户户有酿米酒的传统和技艺。随着工业化的冲击,该乡村衰败了,如何重振乡村,他们选择了从恢复糯稻种植开始,鼓励农户恢复米酒酿造,在村里举办一年一度的“米酒节”,带动了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如今,仅此一项给村民带来三百多万元纯收入。城市人到村里参加“米酒节”活动,品尝米酒,来乡村休闲、度假、体验。该村产业既实现了产业链的延伸,同时也实现了农业和乡村功能的扩展,乡村综合价值得到了充分体现。
四、产业兴旺要发展组织起来的产业
农民组织建设是现代农业的基础,也是实现农民增收和维护农民利益的保障。什么样的组织形式有利于乡村产业的发展,有助于实现农民利益,这是乡村振兴必须明确的前提。否则,我们花大力气发展的乡村产业可能会南辕北辙,背离发展初衷。农民经济组织建设要特别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家庭经营是农业经营的基本形式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同时指出,要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保证了家庭经营的长期性和稳定性。家庭经营作为中国农业经营的基础,是由农业特点和家庭特点所共同决定的。农业劳动对象的生命性,农业生产的地域性、季节性和周期性等性质决定了农业劳动不仅需要丰富的经验和技术,更需要高度的责任感、自觉性、主动性和灵活性。
有些人把工业思维机械地套到农业上,片面理解农业现代化,把规模化、机械化、专业化、标准化等口号作为现代农业标配。有些地区为了追求这些指标,否定农户经营的基本制度,强制农民“流转”耕地,资本下乡圈地,要土地而排斥农民,把农民变成“既拿地租,又挣工资”的所谓农业工人。
殊不知,这些做法违背了农业基本特点,既损害了国家的农业安全,伤害农民根本利益,也极大挫伤了农业投资者的积极性。这种“三伤害”做法之所以被认为是合理的,源于对农业特点和农业发展规律的无知。
其实,这些所谓现代的名词并不是现代农业的本质特征,现代农业强调的是现代科技的广泛应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全面落实,现代农业组织的广泛建立等。农户经营发展到今天,确实存在很多问题,有些问题是农户经营自身缺陷所导致的,更多的是一些违背农业特点的瞎指挥、乱作为所造成的。大量的“现代”“规模化”的做法之所以失败,不能归结为经营者能力低,更不能归结为农民不配合,而是选择了错误的农业道路。解决农业问题的正确道路只能是以农户经营为基础的制度创新。
2.家庭农场是未来现代农业的基本单位
在肯定农户经营适应性的同时,也必须看到小农户经营农业的弊端和问题。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离开乡村进入城市,乡村老龄化、农业兼业化现象日趋严重,农业科技推广应用以及农民组织发展遇到诸多障碍。因此,必须通过体制机制创新解决这些问题,以夯实现代农业基础。需要强调的是,解决农业存在的问题不能以否定家庭经营为代价,否定家庭经营的任何所谓“创新”都是对农业基本规律的否定,不可避免地要付出惨重代价。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农业发展,只有在坚持农户经营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应该看到,乡村人口城镇化为乡村规模农业提供了条件,通过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把已经脱离耕地家庭的承包地流转给种地的农民,让他们种更多的地,培育适度规模经营的家庭农场,作为中国现代农业的基本经营单位。
家庭农场是指以家庭劳动力为主要劳动力,以农业经营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农业生产单位。实际上就是扩大规模的农户,其特点在于保留了农户经营全部优势的同时可以克服小农户的某些劣势。实践中关于家庭农场的理解还存在较大偏差,其中最为普遍的错误认识是受所谓“规模化”思维影响,认为家庭农场的规模要大,规模越大越现代化。实际上,人们想象的所谓规模效益在农业上根本不存在,大规模农业所积累的是规模风险。所以,中央一直强调农业的“适度”规模经营。这个适度规模就是家庭农场的规模。其规模下限可用生计标准来确定,即能够满足一家人生活需求的规模水平。家庭农场规模上限是现有技术水平条件下家庭劳动力的最大经营能力所能达到的规模水平。不同地区、农业经营的内容不同,决定了家庭农场规模的差异。但是其共同特征是以家庭劳动力为主,即农民自己为自己劳动。这一点可以用来区别于资本农场和雇工农业。
3.合作社是农业生产者的理想组织形式
家庭农场与一般农户都存在一些自身难以克服的问题,如市场交易成本问题、市场价格波动问题、农业品牌建设问题、农业社会服务问题等,难以通过农户或家庭农场自身力量得到解决,而是需要更高层面的组织才能实现。理论和实践证明,这种更高层面的组织形式就是合作社。
通过合作社把农户、家庭农场、农业企业等联合起来,与健全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一起,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这样才能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维护农民的利益,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我国农民合作社发展中的主要问题从微观上看,在于分散的小农户缺乏合作的愿望和积极性,特别是兼业农民视农业经营为鸡肋,影响了现代农业组织的形成。
从宏观看,合作社没有形成更高层面的联合,分散的小合作社与分散的农户一样对农业风险无能为力。因此,合作社发展要在微观上培育家庭农场,家庭农场作为新型职业农民的载体,可以激发农民的内在合作需求,解决合作社微观动力不足问题。
在宏观上,要解决合作社规模问题,农业的规模效益要通过合作社规模来实现,而不是通过大规模流转土地实现。鉴于中国文化传统和行政体系,以家庭农场和农户为基础,以村落为单位的村社一体合作组织应该成为中国农村合作组织的主要形式,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通过联合社形成全国合作社网络。农业的供给侧改革、特色农业、品牌农业、融合农业、可持续农业以及农村多元化产业等农业形式只有在组织起来的框架下才是有效的。
就什么 什么如何坚持原则 敢于斗争发言篇4
认识和把握乡村振兴部门调查研究工作的特点,从中总结出一些带有规律性的东西,对于我们搞好调查研究是十分重要的。李瑞环同志说,要学哲学,更要善于用哲学,反复出现的东西要从规律性里去找答案。乡村振兴部门的调查研究工作,具体说至少有六个特点:
(一)政治性。所谓政治性,就是不能偏离正确政治方向。中央和国家机关首先是政治机关,每项工作都有政治。正确执行党的政治路线,认真贯彻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切实践行党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都要求我们加强调查研究。从政治上来认识和把握乡村振兴的调查研究工作,就要把坚定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作为根本要求贯穿调查研究工作全过程,确保始终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二)时代性。什么是时代?时代就是不断前进的实践。调查研究要使主观与不断发展变化的客观实际相符合,就必须把握时代脉搏、回应时代关切、解决时代问题。把握时代脉搏,就是要坚持社会历史过程是连续性与阶段性的统一,注重立足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研究乡村振兴工作的新情况新趋势;回应时代关切,就是要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深刻变化,深入研究对我们工作提出的新要求;解决时代问题,就是要观大势、谋全局,注意研究我们工作与中心工作、大局工作有密切关联和影响的根本性、战略性问题。当前,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在新时代作出的英明决策。我们作为落实者、执行者,就要站在时代和全局的高度,深入调查研究,把准战略考量,摸清现实需求,紧扣重点任务,答好时代课题,为新时代、新战略贡献更多力量。
(三)政策性。我们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职能部门,重要任务就是调查研究、拟制政策、服务决策。调研成果的转化运用很多是要形成政策性文件,指导某一方面工作。在调研工作中,一定要注意挖掘某一事物中带有普遍性和规律性的东西,形成有建设性的调研成果,进入领导的决策,争取变为具体的政策,更好地指导工作、推动实践。比如,防止返贫监测、东西部协作、重点县帮扶、工作队管理、易地搬迁后续帮扶,等等,都需要我们通过大量调查研究,来完善政策措施,指导推动落实。今后,要健全重大决策先调研后决策机制,坚持把调查研究作为决策的前置程序,各司(中心)提交审议的重要政策性文件,要事先开展调查研究,切实提高决策科学性、实效性。
(四)针对性。问题是事物矛盾的表现形式。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关键是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乡村振兴工作千头万绪,有大量的问题需要研究和探讨。但是,我们的时间和精力有限,不可能都去调研。我们的调研工作要主题明确,必须围绕中心工作;要抓重点,必须有所取舍,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要抓热点难点问题,必须考虑决策需要、形势需要。要通过深入调查研究理清思路、破解难题,找到关键点和突破口,力争在“量”和“质”上都有显著提升。比如防止规模性返贫,涉及不少部委,我们最重要的抓手是在有效动态监测上求突破,及时掌握情况,才能及时发现问题、推动解决。又比如乡村治理,是更大的课题,除了在面上有要求、有指导意见,还要花大量精力研究易地搬迁安置点、城乡结合部、民族地区等重点区域治理。要解决好诸如此类问题,只有有针对性搞好调查研究才能有的放矢。
(五)应用性。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和动力,也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我们是执行、落实机关,调查研究一切都是为了“用”。调研工作要紧扣现实需要,出发点是为推动工作管用、为科学决策管用,目的是解决具体问题。客观事物极其复杂,调查研究只有抓住事物的“根”和“本”,调研成果才有使用价值,对策建议不能笼统含糊,结论观点不能模棱两可,措施办法不能泛泛而谈,做到符合实际、思路清晰、措施具体、操作科学。我们凡是调研,要聚焦解决问题,开展针对性调研,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设性意见,这样的调研才是务实管用的。
(六)时效性。形势任务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调查研究要掌握变与不变的辩证法。时机在变,调研动作要快,慢了就要误事,晚了就没有用。特别是对紧迫问题和领导关注的重要问题,必须集中力量,及时调查,快速反应,才能适应决策和工作需要。工作在变,领导的注意力也在变,调研成果要快,如果时过境迁、重心转移,才慢腾腾地拿出调研成果,即使写得再全面、再正确、再深刻,也为时已晚、难有大用。情况在变,调研成果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调研跟进要快,打提前仗、有预见性,及时调整、完善,做到“时”和“效”的统一。比如东西部协作,结对关系调整了,工作重心也有变化,存在哪些困难和问题?又比如巩固脱贫成果后评估,标准是什么?怎么有效开展?还有工作队管理,队伍怎么调?任务派什么?如何确保发挥作用?等等。基层都在等我们拿出明确的意见。这些都要求我们要及时开展调查研究,尽快拿出成果,指导面上工作,慢了就会影响全国工作进度。
就什么 什么如何坚持原则 敢于斗争发言篇5
第一,从理论和实践看,调查研究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调查研究是运用科学方法去探索未知,认识事物发展方向,寻求解决问题方法的一种复杂的脑力劳动,是对客观事物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认识过程。调查研究是一门科学,这是因为它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即遵循的是实践——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再实践的认识过程,就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不断地进到更高一级的程度。在认识——理论——政策——执行这一逻辑链条中,认识是起点,而调查研究则是认识的重要途径。从我们的工作实际来看,了解情况、认识事物主要通过三个途径:一是下基层调研;二是开会座谈交流;三是在办公室看材料。在工作中,要把这三者有机结合起来,以充分掌握情况。在这三个途径当中,调查研究获取的是直接经验,后两种方式是在间接掌握情况。所以,提高认识、加深认识,要更加注重调查研究。调查研究也是一门艺术,这是因为它的实践离不开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指导作用,有其自身的思想方法、工作方法,这就决定了调查研究本身也有规律性,不是深不可学、无法可循,但也不是人人都擅长。要积极探索新时代调查研究工作的特点和规律,不断提高调查研究工作的质量和水平。只要我们真正深入基层、深入实践、深入群众,就会发现里面有很多我们感兴趣的东西,对工作的热爱、对工作的执着就能调动起来,不断激发干事创业的源动力。现在形势发展很快、变化很大,如果每天坐在办公室,不下基层调研、不接触实际、不与干部群众打交道,就会觉得工作是枯燥无味的,就会越干越没意思、越干越麻木,慢慢地就落后于形势、落后于时代。
第二,从历史和现实看,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是关系事业成败的大问题。重视调查研究,是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做好领导工作的重要传家宝。老一辈领导人都高度重视调查研究工作。毛泽东同志提出了“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著名论断,他强调:“调查就像‘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像‘一朝分娩’。调查就是解决问题。”邓小平同志说:“离开群众经验和群众意见的调查研究,那末,任何天才的领导者也不可能进行正确的领导。” 陈云同志说:“我们做工作,要用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时间研究情况,用不到百分之十的时间决定政策。”张闻天同志在《出发归来记》中有这么一段话:“任何伟大的天才,对于任何事物,即使是非常细小的事物,在经过一番调查研究以前,是决不能发表任何正确的意见的。那末像我们这类普通的人才,怎能在经过一番调查研究之前大发议论呢?”江泽民同志说:“各种问题的解决都取决于正确的决策,而正确的决策来源于对客观实际的周密调查研究。”胡锦涛同志说:“各级领导干部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通过开展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切实提高思想认识水平,切实提高政策水平,切实提高工作水平。”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调查研究,在2011年中央党校秋季开学典礼上,就做好调查研究作出系统科学的论述,2017年10月在党的十九届一中全会上,又号召“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总书记还率先垂范,作出重大决策必调研,实施重大战略必调研,推进重大工作必调研,足迹遍布祖国大江南北,确保中国这艘巨轮始终把准方向、破浪前行。回顾我们党的发展历程,可以清楚地看到,什么时候全党上下重视、坚持和加强调查研究,党的工作决策和指导方针符合客观实际,党的事业就顺利发展,比如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创办“经济特区”、党的十八大以来推进一系列重大改革和重大战略;而忽视调查研究或者调查研究不够,往往导致主观认识脱离客观实际、领导意志脱离群众愿望,从而造成决策失误,使党的事业蒙受损失。比如“大跃进”、“文化大革命”、“农村大锅饭”。从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看,面对的形势任务越是艰巨繁重、使命责任越是光荣伟大、风险挑战越是严峻复杂,越是需要重视调查研究。当前,我们的工作重心从脱贫攻坚,转移到巩固成果、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多数工作是新内容、新领域,也需要新方法,这就要“摸着石头过河”。在哪摸“石头”?要在基层干部群众中去摸,在各地具体探索中去摸,在深入调查研究中去摸。
第三,从功能和作用看,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是做好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做好任何工作,都要首先认清所处的“时”、“势”和“事”。认清“时”,就是要有时代感,与时俱进把握新时代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深入分析新情况新挑战新要求,“不能身体已进入21世纪,而脑袋还停留在旧时代”。认清“势”,就是要有方位感,分析形势、研判走势、把握大势,既要看到存在的良好机遇和有利条件,又要审视面临的复杂矛盾和突出问题,把握好工作的立足点和着力点。认清“事”,就是要有职责感,聚焦于我们两大方面主责主业,做到“情况明、决心大、方法对”。这些都要求我们必须加强调查研究,牢固树立一切工作都要依靠调查研究的理念,真正把调查研究贯穿工作全过程。首先,做决策要靠调查研究找依据。实践决定认识,正确的策略只能从实践经验中产生,只能来源于调查研究。为什么有的领导干部决策快、决策准,很重要的就在于熟悉情况、经验丰富,平时用大量的时间去搞调查研究;相反,一些领导干部不敢拍板、决策很慢,往往也是因为没有深入具体地调查研究,情况不明、心里没底。为什么有的工作到基层就走形式、搞应付?这表象在基层,根子还在我们。一个重要原因是出台的政策和举措“不接地气”,没有充分研究基层实际和群众需求。其次,破难题要靠调查研究找答案。社会是在矛盾运动中前进的,调查研究的过程,就是不断认识矛盾、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毛泽东同志讲:“凡是忧愁没有办法的时候,就去调查研究,一经调查研究,办法就出来了,问题就解决了。”我们到基层调查研究,“调”就是调取样本、调阅材料、调访群众;“查”就是查实情、查问题、查数据、查来龙去脉;“研”就是研机析理、研寻经验、研析规律;“究”就是究其根源、究其实质、究其对策,以达到破解难题的目的。再次,抓工作要靠调查研究促落实。正确的决策要靠调查研究,正确的执行也离不开调查研究。调查研究既有当面问计,又有现场办公;既要了解情况,更要解决问题;既是联系群众,也是推动工作。我们的工作,既要抓政策,也要抓执行;既要看过程,也要看结果。有的认为主要任务是制定政策,落实是基层的事情;有的认为打打电话、收收报表、看看报告,就可了解基层,不需要调查。这些思想和认识都是要不得的,说明眼睛里没有看到问题,脑子没有去琢磨事。比如防止返贫监测,我们提了不少要求,具体怎么落实?各地有什么意见?有什么探索?我们怎么指导落实?不去调查研究,我们也是“瞎子”,最后推动落实只能是“瞎子牵瞎子”。规划财务司的同志在这方面调研很深入,也很有成效。大家要向他们学习,抓落实就要下深水、抓活鱼。
就什么 什么如何坚持原则 敢于斗争发言篇6
系统回答了“为什么学、学什么、如何学”的重大问题,为开展好党史学习教育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学好党史“必修课”,就是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持续在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上下功夫、求突破。
学党史,就是要把握历史发展规律和大势,始终掌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历史主动。党员干部要树立大历史观,善于登高望远,在思维格局上立得高、看得远,切实增强工作的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在党史学习教育中,要坚持学习党史与学习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相贯通,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
悟思想,就是要深刻感悟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和实践力量,深刻学习领会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成果,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党员干部要深入理解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在党史学习教育中,要发挥班子带头作用,即带头抓学习,把潜心自学作为重要基点,在学党史、懂党史、用党史方面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带头抓宣讲,“七一”前后,组织开展“我来讲党课”活动,各级党员领导干部要主动到所在党支部和基层联系点讲党课、讲党史;
带头抓整改,深入查找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的偏差,认真进行党性分析,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持续深入推进整改。
办实事,就是要深化对党的性质宗旨的认识,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鲜明本色。党员干部要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推动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在党史学习教育中,要深入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并在专卖、烟叶、销售等战线创新“自选动作”,开展特色实践活动,多为烟农、零售客户和困难群众办实事、解难题,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事情,增强广大烟农、零售客户和困难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开新局,就是要总结党的历史经验,不断提高应对风险挑战的能力水平。党员干部要不断增强斗争意识、丰富斗争经验、提升斗争本领,持续提高治国理政能力和水平。把学习党史同总结经验、观照现实、推动工作结合起来,科学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结合省局(公司)党组确立的全系统“十四五”发展做到“六个坚持”,正确处理好“五个关系”,科学编制并精心组织实施“十四五”规划,抓住机遇、担当作为,善于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努力在新征程中迈好第一步、见到新气象。
就什么 什么如何坚持原则 敢于斗争发言篇7
根据我的体会,开展调研工作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十个步骤,这些阶段和步骤是开展调查研究的基本脉络。在具体调研过程中,要根据调研题目的大小、紧迫的程度、组织的规模有所取舍。
(一)准备阶段。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开展调查研究,必须把“功课”做在前头,不打无准备之仗。
1.先行学习。主要是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加强理论学习、做好知识储备,重点要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有关重要论述,学习掌握党中央、国务院系列决策部署,学习了解调研事项的来龙去脉,学习借鉴与调研事项相关的做法和经验,做到上下左右的情况心中有数。2.拟定提纲。调研开始前,要事先拟定调研提纲,列明需要了解的情况,提纲越详细越好。比如,调研乡村振兴工作,“乡村振兴”是大纲,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是目,每个目下还可分若干细目。调查研究不是搞突击检查,调研提纲要提前发到被调研地区或单位,这样有利于增强调研工作的针对性。3.搜集资料。主要是做到“两个了解”:一是对选定的调查对象要有一定的了解;二是对调查的事项也要有一定的了解,做到心里有底、胸中有数。比如,到市县调研,调研前都应搜集了解所到市县的经济社会发展、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基本情况。我感到,深入扎实的前期准备工作,对调查研究至关重要,这些工作看似笨办法、实则是捷径,我们要不怕辛苦、不嫌麻烦,把准备工作做实、做深、做细。
(二)调查阶段。这是调查研究的关键环节,主要任务是采取多种方式,深入全面掌握“第一手材料”。
4.拉家常。最重要的是和气、亲热、自然,有三个问题需要注意:一是对调查对象要有感情。要真心把基层干部群众当老师,诚心诚意抱着学习的态度,少说多听多问,不懂的事情虚心请教。态度不可太严肃,不要使人感到不好接近。二是对调研事项要感兴趣。感兴趣了才能让人感觉很亲近,才能认真去做、去研究,才不会走马观花、蜻蜓点水。三是提问要简单直白。语言要接地气,有“泥土味”,说大白话、说简单话,问简单问题、具体事情,不要故作高深让人听不明白,也不要油腔滑调让人瞧不起,民族地区还要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和习惯。5.讲方法。开展调查研究,每个人的方法差异很大,要找出适合自己的方法。调查方式,可以采取开调查会、座谈会、个别谈话、实地调研、走访等。在完成一项调查任务时,这些方法要结合起来使用。调查中要有主见,要同当地部门取得联系,寻求他们的支持和帮助,调查中要完全独立自主,不要依赖他们。要善于控制局面,听调查对象介绍情况,当他说清楚了、说得差不多了,我们的头脑要清醒,问问自己是不是真的差不多了,没有搞清楚就一定要坚持问下去,不要稀里糊涂跟着别人的节奏走,防止“被调研”,确保调研越客观越好、主观判断越少越好。6.抓典型。这是调查研究最重要、最常用的一个方法。我们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解决问题的办法是根据调查目的,在同一类事物中选择典型来调查,通过解剖麻雀的方式剖析问题。典型选择尤为重要,必须要事先对这类事物有一定的了解。在典型的选取上,好、中、差三类典型都要选,在比较分析中找到之所以好的原因、之所以差的症结,以及由差转好、不断提高的有效途径。需要指出的是,抓典型一定不要被“盆景”“样板”迷住了眼睛,要有自己的观察、自己的判断,看要看到“里子”、问要问到“要害”,分清哪些是“活的思想”,哪些是“包装的典型”,做到“雾里看花”清清楚楚。7.勤记录。说者无意,听者要有心。好记性不如烂笔头,随着年龄的增长,记忆力都在减退。能当时记录的,即应随手记录;当时记录不便的,事后即应记录。特别要注意记录一些观点、理由、数据和老百姓的土话,力求原汁原味、见事见人、活灵活现。8.多讨论。讨论是一个交换信息、深化认识的过程,实质是间接调研。“一个苹果交换一个苹果,每个人只有一个苹果;一个点子交换一个点子,每个人就有了两个点子。”大家一起搞调查,要注意互相交流,白天同群众交流,晚上与同伴交流,特别是调研中遇到的问题要多讨论,通过思想的火花碰撞、观点的相互启迪,达到步步深入的状态。调查研究可以让人进入“场景”状态,精神紧张、集中精力、开动脑筋,平时在办公室思考深入不下去的问题,在调研中一起讨论、挖掘,就会产生新的认识,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9.善整理。对调查得来的材料及时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整理,至关重要。整理工作应该紧跟在调查工作之后,而且最好就地进行。不足的补充,缺乏的增加,发现中间有矛盾的、不确实的,及时问清楚,给予校正,确保调查材料的完整性、准确性和真实性。
(三)出成果阶段。
这是调查研究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关键是要运用科学思维方法进行“深加工”,确保形成高质量成果。10.形成报告。调研报告是调查研究成果和精华的集中呈现和高度浓缩。调查研究后,重点是要做好调研报告起草、修改和转化应用。起草报告,一定要把握主题、重点突出,言之有物、论证有力,文字准确、生动朴实,结构自由、不拘一格,短小精悍、言简意赅。修改报告,重在对主题、观点、内容进行反复琢磨,加以增、删、改、调的工作,如此反复几次,方能定稿。转化应用,关键是要将调研成果转化为政策措施,打通调研从认识到实践的“最后一公里”。好的调研报告,不用长篇大论,关键是抓准了问题,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措施,这是最重要的。邓小平同志在调查研究时,亲自动手撰写的调研报告文风朴实,分析精辟,见解深邃。毛主席曾幽默地说,看邓小平的报告,“好像吃冰糖葫芦”。希望大家的调研报告不要干巴巴的,变成了写讲话、写文件,也要给人有“吃冰糖葫芦”的感觉。
就什么 什么如何坚持原则 敢于斗争发言篇8
党史,是营养剂,是教科书,是清醒剂。中共中央决定,今年在全党开展中共党史学习教育,激励全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新时代不断加强党的建设。广大党员干部要在学习党史中回答好“为什么学党史”“怎么学党史”和“学好党史做什么”这“三问”,不断坚定信仰信念,厚植担当精神,务实砥砺前行,擦亮政治本色。
厘清“为什么要党史”,在学习党史中坚定信仰信念。我们党的历史,就是一部劈波斩浪奋力前行的拼搏史,是一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奋斗史。百年奋斗征程,百年为民之路,孕育出“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共产党人忠贞,砥砺着“忠诚印寸心,浩然充两间”的共产党人品格,涌现出雷锋、焦裕禄、谷文昌、黄文秀、于海俊等一大批忠诚于党、矢志为民、无私奉献的优秀共产党员。作为新时代党员,我们就要在学习党史中自觉坚定理想信念,弄清楚我们党从哪里来、往哪里去,传承和弘扬先辈们坚如磐石的信仰、崇高为民情怀,在学习党史中知史爱党、知史爱国,不断补足精神之“钙”,更加坚定信念跟党走,更加自觉做到在党忧党、在党为党、在党强党。
明晰“怎么学党史”,在学习党史中厚植担当精神。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扛起带领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民族解放和创造幸福生活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进行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站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点,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团结带领广大人民抗击疫情、开展脱贫攻坚,取得了一场场胜利,兑现了一切为了人民的庄严承诺。进入新时代,开启新征程,前方依然有数不清的“娄山关”需要攻克,有无数“雪山”“草地”需要跨越,如何在危机中赢得先机、在变局中开启新局,唯有不断厚植担当精神,始终迎难而上、迎风前行,方能不负时代、不辱使命。
清楚“学好党史做什么”,在学习党史中擦亮政治本色。学习我们党的历史就会发现,一部党史就是一部自我革命史,从“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到“八项规定”,从延安整风到历次党内教育,无不体现着中国共产党人不断进行自我革命的政治勇气。正是我们党始终注重加强纪律建设、作风建设,才实现了不断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提升,始终保持了党的先进性、纯洁性。要在学习党史中,自觉以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精神,不断自警自省自励,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要从党的历史上重要会议、重要文件、重要人物、重要思想等方面学习中,熟知掌握党的伟大成就、宝贵经验、光荣传统、优良作风,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始终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继续苦干实干、砥砺前行,创造出无愧于历史和人民的业绩,奋力走好新时代长征路。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党史中蕴含着智慧,党章中充满着力量。进入新时代,我们学习党史是为了知古今、明大义、续荣光。全体党员干部唯有自觉把学习党史作为“必修课”,在学习党史中砺初心、守信念、明方向、强担当、勇作为,才能为“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夯实思想根基,汇聚奋进力量,擦亮政治本色。
就什么 什么如何坚持原则 敢于斗争发言篇9
党史学习要“耳到”“眼到”“心到”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共中央决定,今年在全党开展中共党史学习教育,激励全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新时代不断加强党的建设。基层党员干部要了解我们党和国家伟大事业的来龙去脉,在学习党史时注重“耳到”“眼到”“心到”,在红色歌曲中聆听党史,在历史剧作中了解党史,在革命圣地里学习党史,经常回忆,深入思索,切实增强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
在红色歌曲中聆听党史,让伟大事业“不绝于耳”。优秀的红色歌曲以其高亢嘹亮的旋律、催人奋进的词作激荡着每一个华夏儿女的心弦。红色歌曲中的党史,是《红梅赞》中江姐英勇就义时的英雄豪胆,是《我的祖国》中志愿军战士无畏向前的爱国情怀,是《赞赞新时代》中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无限憧憬。红色歌曲作为联系党史的纽带,不能将其束之高阁,基层党员干部要注重对红色歌曲的保护与开发,通过在各部门各单位举办红色歌曲演唱活动,并加入全新的演奏形式,为其注入新的时代内涵,使红色歌曲常唱常新,让红色歌曲中的党史“不绝于耳”。
在历史剧作中了解党史,让伟大事业“尽收眼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党时,每一件文物都十分珍贵,每个情景都耐人寻味。近日,大型历史剧作《觉醒年代》在央视一套热播,全景展示了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的时代风云,清晰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创建的全过程。影视作品作为重现党史的重要工具,能够帮助我们更加直观地回顾那段历史,基层党员干部要运用好基层党建APP等信息平台,做好对党史剧作的宣传活动,在信息平台上分享观后感,引发更多人的关注与讨论,感怀先辈们接续创造的丰功伟绩,让历史剧作中的党史“尽收眼底”。
在革命圣地里学习党史,让伟大事业“扣人心弦”。党史学习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更要走出房门,去到革命圣地汲取精神养分。革命圣地作为承载党史的载体,能够让我们在圣地重游的过程中汲取营养,基层党员干部学习党史,要将挖掘宣传当地红色资源、革命圣地等结合起来,利用闲暇时间去实地考察学习,了解革命圣地背后隐藏的先进人物和感人事迹,感悟伟大的革命精神和爱国情怀,让红色基因融入血脉,并在共产党员网上投稿撰写心得体会,积极引导更多的人重游革命圣地,让革命圣地中的党史“扣人心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