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舍宁秘书网 > 发言稿 > 2024年度中心组发言:学深悟透做实“六个必须坚持”,牢牢扛稳意识形态工作责任(2024年)

2024年度中心组发言:学深悟透做实“六个必须坚持”,牢牢扛稳意识形态工作责任(2024年)

时间:2024-10-15 10:00:04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4年度中心组发言:学深悟透做实“六个必须坚持”,牢牢扛稳意识形态工作责任(2024年),供大家参考。

2024年度中心组发言:学深悟透做实“六个必须坚持”,牢牢扛稳意识形态工作责任(2024年)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必须坚持胸怀天下。“六个必须坚持”与新时代新征程谱写意识形态工作新篇章所要遵循的立场观点方法相契合,即坚持意识形态工作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以引领意识形态工作自觉,坚持守正创新以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问题导向以回答意识形态工作的时代之问,坚持系统观念以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发展规律,坚持胸怀天下以谋求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国际认同。

一、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坚守意识形态工作的根本立场

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坚守意识形态工作人民性的根本立场,就是要始终做到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主体权益。

(一)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人民观在新时代最鲜明最彻底的表达。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统一的。坚持党性即坚持并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坚持人民性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开展意识形态工作。新时代新征程,意识形态工作坚持人民至上,就是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既旗帜鲜明讲党性,不断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也要牢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

(二)发挥人民首创精神。发挥人民首创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内在要求。加强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应当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因为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实践既是理论创新的不竭源泉和发展动力,也是实践创新的生动先导。因此,做好新时代新征程意识形态工作,就必须要集中人民智慧,把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充分激发出来,并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人民智慧成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源头活水,并不断反馈和应用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

(三)保障人民主体权益。只有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新时代党的意识形态工作才能不脱离人民群众,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只有发挥人民首创精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理论才能体现人民参与创造理论的实践,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中汲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伟大力量,并使之成为指导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和发挥人民首创精神,最终都要落脚于保障人民主体权益,做好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最终目的就是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满足人民精神需求,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精神向往。

二、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引领意识形态工作自觉

新时代推进党的意识形态工作,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坚持和完善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以引领意识形态工作自觉。

(一)自信自立源于党全面领导的正确性。坚持意识形态的自信自立,是党的百年奋斗历程的经验总结,在新时代体现为坚持并巩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党领导人民独立自主探索开辟出了党的百年奋斗成功道路,也走出了一条成功的意识形态建设道路。在新时代历史方位下,坚持自信自立,就是要坚持并巩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这既是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关键,也是维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的必然选择。

(二)自信自立源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和自信。历史和实践充分证明,马克思主义没有辜负中国,中国也没有辜负马克思主义。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断深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同时,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中国的伟大实践也促使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中国化时代化新发展,不断彰显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科学性。

(三)自信自立源于中华文化的深厚性和包容性。自信自立体现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厚性的自信。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创造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悠久的民族发展史、灿烂的文明成果,是中华民族自信自立的文化根源,是今天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所拥有的丰富的文化遗产、精神条件以及强大的精神力量。自信自立也体现为对中华文化开放包容性的赞扬。马克思主义自传入中国后,很好地实现了在中国的落地生根并不断发展壮大,这是中华文化包容性的深刻体现。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既是“两个结合”的生动实践,也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自信自立的重要源泉。

三、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

新时代推进党的意识形态工作,必须坚持守正创新,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实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中国化时代化。

(一)守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之正。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坚定信仰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因此要守马克思主义之正。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才能更好引领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守正是根本,要求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动摇,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不动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动摇,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动摇。

(二)创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中国化时代化之新。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教条,而是行动指南,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就是不断追求、揭示、笃行真理的过程。因此,在守正的基础上也要不断创新,因为创新才是科学理论保持生命力的根本所在,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才能更好改进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方式方法。创新就是发展,要求我们结合中国实际推进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中国化时代化,要求我们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去射新时代中国之“的”,使马克思主义呈现出更多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四、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回答意识形态工作的时代之问

新时代推进党的意识形态工作,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增强问题意识,积极回答意识形态工作的时代之问。

(一)问题导向要求善于发现问题。坚持问题导向,首先要增强问题意识,要科学认识问题、善于发现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依然复杂,传统意识形态安全领域乱象频出,新的意识形态安全风险防范网络阵地问题多发,特别是西方国家利用其在互联网发展中的技术优势,使得网络空间成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推行其意识形态的新“殖民地”。此外,主流意识形态出现的泛化、淡化现象,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意识形态“不接地气”,宣传思想领域的“杂音”“噪音”时有出现,网络领域意识形态乱象丛生等,多重因素的叠加形成了意识形态领域长期以来的复杂局面。

(二)问题导向要求长于解决问题。针对意识形态领域的复杂局面,要有担当精神和斗争精神,要敢于触及矛盾,长于解决问题。针对主流意识形态泛化、淡化现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
针对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意识形态“不接地气”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
针对宣传思想领域的“杂音”“噪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宣传思想工作必须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
针对网络领域意识形态乱象丛生的现象,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推动形成良好网络生态。通过对不同领域出现的意识形态问题进行及时制止和纠正,实现了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有效回答了意识形态工作的时代之问。

五、必须坚持系统观念,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发展规律

新时代推进党的意识形态工作,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做到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发展规律,协调推进新时代党的意识形态工作。

(一)坚持系统观念,要做到前瞻性思考。做好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必须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这一重大论断对新时代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作出了系统性的战略部署,明确了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实践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苏联为什么解体?苏共为什么垮台?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十分激烈,搞历史虚无主义……这是前车之鉴!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高度,极其富有前瞻性地认识到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并在党的十八大之后坚持系统观念,多次强调意识形态工作在全党、全军、全国工作中占据的极端重要的地位。

(二)坚持系统观念,要做到全局性谋划。坚持系统观念,要善于把握全局和局部的关系,要深刻认识到意识形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到全局性谋划新时代意识形态安全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准确把握我国国家安全形势变化的新特点、新趋势,创造性地提出了“总体国家安全观”,提出“统筹发展与安全”的国家大战略。通过成立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贯彻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从全局高度谋划新时代意识形态安全工作。将意识形态安全提升到国家安全的高度,与国家政权安全、制度安全等方面整体性推进,实现国家安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三)坚持系统观念,要做到整体性推进。坚持系统观念,在前瞻性思考和系统性谋划的基础上,要做到整体性推进,使意识形态工作服务于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意识形态是社会诸形式中构成思想上层建筑的部分,表现在政治、法律、道德、哲学、艺术、宗教等形式中,系统地、自觉地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经济形态和政治制度的思想体系。可以说,意识形态工作与其他众多领域的工作息息相关。因此,新时代新征程推进党的意识形态工作,就要求将意识形态工作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党建等各方面各领域相结合,做到整体性推进。

六、必须坚持胸怀天下,谋求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国际认同

新时代推进党的意识形态工作,必须坚持胸怀天下,在谋求自身发展的同时,积极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提供中国智慧、中国方案,谋求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国际认同。

(一)讲好中国故事。“求同存异”“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等思想观念彰显了中华民族和中国共产党人胸怀天下的高尚情怀。新时代以来,作为当今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为一些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我们有能力做好中国的事情,更要有能力讲好中国的故事。通过创新方式方法、加强话语权建设提升国际传播能力,向世界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二)勇于应对斗争。与中国和合共生思想相反的是,西方一些国家长期大行其道,对中国进行各种抹黑造谣,对中国的价值渗透、西化分化从未停止,其实质就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之间的冲突。针对西方的意识形态渗透,要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有理有利有节地对西方国家的意识形态渗透、入侵进行反击。在国际上,不仅要积极讲述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也要直面西方国家长期对我国的敌视态度和意识形态侵略,沉着应对西方的造谣抹黑,用事实证据揭露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丑陋行径。

(三)谋求国际认同。坚持胸怀天下既有深厚的思想支撑,又有具体的实现路径。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的思想理念,在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基础上,超越了“我”的“单边性”和“狭隘性”,用自身的发展成就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将中国式现代化与人类文明新形态统一起来,为人类的发展进步和世界大同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与此同时,积极应对西方的意识形态渗透侵略,以斗争求团结,沉着应对不同意识形态之间的间隙和分歧,积极谋划中国主张的世界声音,将“陈情”和“说理”结合起来,让中国声音赢得国际社会的理解和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