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平》是连载中的一本爱情类网络小说,作者是乘咎,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加入新平台的发言3篇 , 供大家参考选择。
加入新平台的发言3篇
第1篇: 加入新平台的发言
中韩经济互补与合作的新平台作者:张利娟来源:《中国报道》2015年第07期
中韩两国建设高水平的自贸区,对于推进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具有鲜明的风向标意义。
6月1日,中国商务部部长高虎城和韩国产业通商资源部长官尹相直在韩国首尔分别代表两国政府正式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大韩民国政府自由贸易协定》,这标志着历经十年,经过14轮谈判的中韩自贸协定终于尘埃落定。
高虎城指出,中韩自贸协定的签署和实施将有力地加快东亚和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推动构筑亚洲“命运共同体”,开创亚洲新未来。
以开放换开放
2004年中韩双方启动自贸协定可行性研究时,中韩贸易额仅有900多亿美元,2014年这一数据跃升至近3000亿美元,年均增速达22.3%。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测算,中韩自贸协定将拉动中国实际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0.34个百分点,拉动韩国实际GDP增长0.97个百分点。
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部副主任白明指出,中韩两国在签署自贸协定上取得共识着实不易,在利益诉求的取舍上需要找到双方都能够接受的最大公约数。这一次中韩所达成的自贸协定,基本上体现出了“利益大致平衡”的原则,未来双方可以有更多机会做到以开放换开放。
据介绍,中韩自贸协定生效后,一方面,中国将在最长20年内实现零关税的产品达到税目的91%、进口额的85%,特别是中国将在电器电子领域针对电饭锅、洗衣机、冰箱、医疗仪器、家电零部件等产品实现零关税,在钢铁领域实现冷轧钢板、不锈钢热轧钢板和厚板等产品的贸易自由化。而且,中国也第一次向外界开放了金融、通信和电子商务领域。另一方面,韩国零关税产品将要达到税目的92%、进口额的91%。其中,韩国将分阶段取消电动机、变压器关税,并在15到20年内逐步取消手提包、高尔夫球杆等自华进口量较大的生活用品关税。
第2篇: 加入新平台的发言
反腐新平台直通中纪委
姜璐璐
【期刊名称】决策与信息(上旬刊)
【年(卷),期】2013(000)009
【总页数】3
统一的时间,统一设计的页面——2013年 4月19日零时,人民网、新华网等8家中央媒体新闻网站,以及新浪网、搜狐网、网易网、腾讯网4家大型商业网站,同时在首页推出了“网络举报监督专区”。这是中国网络媒体首次统一开设“举报监督专区”,此举一出,引起各方关注。
近年来,网络正逐渐成为民间反腐的重要渠道,也越来越受到纪检部门的重视。2009年修订的《中共党建辞典》收录了“网络反腐”一词,被视为其得到官方认可的一个重要标志。此次各大网站举报专区的推出,则释放出更明确的信号:在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大力反腐的背景下,网络反腐将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发挥重要作用。
搭建网络举报权威平台
“欢迎监督,如实举报”——打开各网站的“网络举报监督专区”,统一的天蓝色背景上,这8个醒目的红色大字跃然眼前。页面下方是一段简洁的“网上举报须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受理举报范围,解释了中纪委监察部、中组部、最高检、最高法和国土资源部举报网站、信箱受理的举报内容,方便网民“对号入座”;第二部分是注意事项,提示网民不得诬告陷害,不要重复举报,提倡实名举报等。
网民点击“接受”后,新页面上会出现中纪委监察部举报网站、中组部“12380”举报网站等上述5个部门的链接。根据举报内容不同,网民点击链接,进入相关举报网页。按照提示,选择实名或匿名举报,填写相关信息,便可完成网上举报。通俗地说,进入“举报监督专区”,就相当于走进了一个网络举报大厅,可随意进入各部门的举报窗口。
这个令人耳目一新的平台,立刻引起了网民的兴趣。很多人虽然并没有要举报的对象,但依然抱着好奇心,体验了一把“网络举报”的流程。其中也有一部分人马上通过这个平台,提交了货真价实的举报材料。
2009年,官方网络反腐平台实现了第一次“产业升级”,包括中纪委监察部、中组部、最高检、最高法在内的举报网站均在这一年进行了资源整合,完成了改版,并在2月到10月间陆续发布。这次集体升级,将网络举报有序地纳入了官方反腐系统中。
各个部门的举报网站仍在很大程度上保持着“单打独斗”的局面。这次设立“网络举报监督专区”,将中央和国家机关的网络举报平台整合集纳一体,为网民反映问题提供了更加便捷的平台。有评论指出,此举也明确传递出了中央借助群众力量和网络平台加大反腐力度的决心。
“狂欢”背后的隐忧
近年来,网络反腐话题,在互联网的热度一直居高不下。浏览时下热门的网帖、微博,常有来自网民对官员贪腐的揭露和指证,最终将涉贪官员拉下马。网络反腐风暴,也愈来愈猛烈。
2008年,“天价烟局长”周久耕被网民揭出涉嫌贪腐,最终导致身陷囹圄,成为中国网络反腐标志性的案件。当年12月,时任南京市江宁区房产局局长周久耕因为发表“查处低于成本价卖房的开发商”这一“雷人”言论,而被网民“人肉搜索”,发现他抽的是1500元一条的香烟,戴名表,开豪车。网民曝光出的这些内容,最终得到了纪检部门的重视。次年3月,周久耕被开除党籍、开除公职。
周久耕被网民掀翻后,网络上民间反腐的声浪不断高涨。纪检部门对网络曝光的案例受理也越来越多。2010年初,网上流传的“局长日记”记录了广西来宾市烟草专卖局原局长韩峰与他人发生的不正当男女关系和不正当经济往来。这些被调查落实后,当时已调任广西烟草专卖局销售管理处处长的韩峰最终以受贿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3年。2012年8月,时任陕西省安监局局长的杨达才因在延安交通事故现场面带微笑,被爆出曾佩戴多块价值在万元甚至10万元以上的名表,并被网民戏称为“表哥”。2012年9月21日,陕西省纪委调查后认定,杨达才存在严重违纪问题。“表哥”落马,被中纪委称为“新闻媒体和网络曝光的党员干部违纪违法”的典型案例。
中共十八大后,中央高调提出惩治打击腐败,民间网络反腐随之进一步提速。仅在十八大结束后20多天内,就有10多名官员被查,其中超过半数是在网络上曝光的。
网络“秒杀”雷政富一案,至今为许多网民津津乐道。2012年11月20日,网络上爆出一段时任重庆市北碚区区委书记雷政富的不雅视频。2012年11月23日,雷政富被免去职务并立案接受调查。从曝光到落马,雷政富一案只用了63个小时。
网民曝光,通过网络传播形成舆论压力,纪检部门跟进调查——近年来,这似乎已成了新型的网络反腐模式,网络力量的强大,令不少官员谈之色变。
反腐问题研究者普遍认为,网络反腐固然检举揭发了一批贪官,并推动了网民的监督热情,但其作用却不一定像网民想象的那样神奇。
“一是渠道过多。检察机关不能在第一时间发现,甚至有可能根本发现不了;二是保密性差。无论发帖内容是否属实,都会留下发帖人信息,甚至会因此打草惊蛇;三是不利于对发帖人实施保护。可能造成发帖人被打击报复,也容易出现对被举报人的诽谤。”2012年,最高人民检察院举报中心白会民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作出这样的判断。
“要从根本上治理腐败现象,就必须把反腐从公共舆论层面上升到制度层面,用民主的制度依法反腐。”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说。中国纪检监察学院副院长李永忠也认为,网络反腐正逐步纳入到制度反腐体系之中,成为现行权力监督制约体制的有力补充。而这种“井喷式”、“运动式”的反腐,其实是一种“非常态化的现象”。如何利用网络反腐汇聚正能量,将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推动网络反腐制度化
此次开通的网络举报平台,被普遍视为将网络反腐纳入“正规军”的举措。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马怀德表示,“重要的门户网站设立正规的举报中心,允许各地的网民通过正规的举报中心来提供腐败的线索,这无疑可以有效地遏制腐败现象,也可以及时地通过这些线索查清相关的腐败问题。”
但与此同时,网民对平台的开设表现出谨慎的观望。一部分网民担心举报的安全性,另一部分则认为,官方网上举报的案件太多,很可能石沉大海,不如发帖、发微博见效快。
近年来,官方网站处理了大量举报信息。有媒体报道,中纪委网上举报中心开通半年就受理举报32500件,月平均2700件。最高检提供的数字显示,全国网上举报案件数量年均达3万多件。但与每一桩都闹得沸沸扬扬的网络曝光相比,政府开设的举报网站,似乎一直鲜有“猛料”。“据我所知,通过正规渠道,网上举报最终成功的案例,并不是太多。”中央党校政法部教授林吉吉告诉记者。“如果网络反腐没有纪检部门的参与,那就是白反。纪委不出面,贪官就得不到查处,网络反腐就仅仅是做个样子。”
身为反腐研究学者,林吉吉经常收到来自群众的检举信件。“群众现在的水平都很高,有人在来信里和我探讨反腐问题。而且都很有勇气,很多人把身份证号码、家里电话都写在检举信里。”她认为,目前群众的反腐意识很强,网上举报之所以成功案例不多,“关键是纪检部门的态度问题”。“真正想去反腐败,就会有有效的措施。理念解决了,什么都好办。”
有媒体指出,在全球视野中,越是经济发展较快的发展中国家,网络反腐的热度越高,而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往往少有人提及网络反腐。在近年来经济发展势头不错的俄罗斯、印度、南非等国,都纷纷出现了来自民间的反腐网站,一度掀起过反腐风潮,但迄今为止,尚未有哪个国家依靠网络反腐,成功解决腐败问题。而在欧美等国,由于权力监督机制较为完善,人们可以通过常规手段监督政府公务人员的行为,网络监督反而是一个冷门。可以说,在一定的社会时期里,网络监督可以起到反腐奇兵的作用,但要根治腐败,依旧是一个长远的系统工程。
竹立家认为,在现有的社会环境下,网络反腐将是未来一段时间主要的一种反腐形式。他把制度反腐和公众舆论反腐比喻为反腐的两个杠杆,“如果把公众舆论反腐和制度反腐结合起来,将大大加强反腐的力度、深度和广度”。在他看来,此次推出网络举报平台,是激活网络反腐、制度反腐的最好形式。
【文献来源】>
第3篇: 加入新平台的发言
科技创新平台是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内容,具有技术转移、技术研发、
资源共享、孵化企业等功能, 是培育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载体, 是科技创
新体系的重要支撑,更是科技进步、社会发展、经济增长的加速器。创建独立完
整的科技创新体系, 加快技术研究及产业化转变步伐, 是现代企业适应经济全球
化的国际形势、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我市经济正处于重要的转型时期,
面对日益严峻的资源和环境要素制约, 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势在必行, 加强我市
的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 我市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现状
我市科技创新平台分为三种类型。一是以桐乡市科技创业服务中心(科技
孵化器)为代表的综合类创新平台; 二是以嘉兴毛衫产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 嘉兴市皮毛和制鞋工业科学研究所、 杭白菊规范化生产技术科技创新服务中心等为代表的行业类创新平台; 三是以企业研究开发中心 (技术中心) 为代表的企业类技术创新平台。
(一)综合类创新平台——桐乡市科技创业服务中心建设初具规模
综合类创新平台主要是为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开展研发提供基础设施,同时为企业发展搭建服务平台, 开展法律、 管理、知识产权等方面的咨询和代理服务,提供保障条件,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孵化高新技术项目、引进和培育高科
技人才,转移转化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成果的重要基地。 我市科技创业服务中心 ( 科技孵化器 ) 于 2004 年 9 月经市政府批准成立,同年 12 月正式投入运行。通
过5 年的建设和发展, 已经成为我市加快科技成果引进与转化, 培育和发展高新产业的一个重要载体。截止目前,中心孵化面积 1.7 万平方米,产业化用房 2.6
万平方米(包括开发区参股的一幢标准厂房和租用的二幢标准厂房共 14800 平方
米), 现有在孵企业 54 家,企业产品主要集中在生物化工、机电一体化、网络与
软件、新能源新材料、电子电器等高新技术领域。在孵企业职工文化层次较高,
大专以上学历占总人数的 50%以上,其中博士 7 名、硕士 12 名。目前中心已培
育规模企业 4 家,其中比华丽电子年销售收入超过 5000 万元。 2009 年,科创中
心被认定为省级科技孵化器,在孵企业销售收入预计可超亿元。
中心不但在科技企业孵化上取得明显成效,还在大院名校等创新资源和创
新载体的引进等方面取得了阶段性的突破。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桐乡技术转移中
心、上海高校桐乡技术转移中心、 中科院电工所桐乡新能源中心、 上海桐乡科技合作交流中心、台湾大学亚泰(桐乡)新能源科学研究院,北京红树林公司浙江分公司等相继成立并入驻, 更加密切了我市企业跟大学、 科研单位和国资企业的联系,逐步形成了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 为我市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后盾。
在管理体制上,桐乡市科技创业服务中心性质为国有独资企业,设立董事会和监事会,注册资金人民币 200 万元。目前正在办理增资手续,注册资金为 1000 万元,市经济开发总公司以实物资产投资 20%的股份。科创中心现有管理人
员9 名。市科技孵化器工作领导小组由分管科技副市长任组长, 发改局、经贸局、财政局、科技局、开发区等部门为成员单位。 其主要职能是协调孵化器运行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研究决定孵化器运行中的方向和政策。
(二)行业类科技平台建设日渐完善
行业科技创新平台是整合集聚相关创新资源,支撑行业自主创新与科技进
步的重大公共科技创新平台, 是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平台建设主要依托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为本领域广大中小企业、科研人员提供研发、中试转化、检测、设计、咨询、培训等服务,对行业共性和关键技术问题组织联合攻关,形成从科研开发、成果转化到产业化一条龙的产学研战略联盟和区域创新集群。
我市通过近十年的建设, 目前共建有行业科技平台
9 家,其中浙江省重大科技创
新平台 1 家(嘉兴毛衫产业区域科技创新服务平台)
,省级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
心 2 家(毛衫后整理技术、杭白菊规范化生产技术)
,嘉兴级区域科技创新服务
中心 4 家(蚕业、鞋业、高桥蔬菜、皮草) ,桐乡级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
2 家
(大麻家纺、乌镇养鸭) 。毛衫产业区域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的构架比较完善,运
行良好,并创办了 320 毛衫设计创意广场, 在省内具有一定的知名度; 正在申报省级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的嘉兴市皮毛和制鞋工业研究院, 先进的检测设备和雄厚的技术后盾为今后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而杭白菊等农业科技创新平台,也为各自行业的技术服务和产业提升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三)企业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发展迅速
企业技术创新平台是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隶属于企业的具有高层次、高水平的研究与开发机构,中心任务是为本企业的技术进步服务,
为企业的产品更新换代和生产技术水平提升提供技术和技术储备, 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十多年来,我市通过政策引导,大力发展企业研发机构,截止目前,共建有
桐乡市级以上高新技术研究开发中心 45 家(由科技系统认定),技术中心 89 家
(由经贸系统认定),其中省级高新技术研究开发中心 13 家,省企业技术中心 8 家。全市企业已与全国 80 余所高等院校、 100 余家科研院所建立了科技合作关
系,其中 30 家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共建创新载体 15 家。以研发中心为企业创新平台, 企业加强自主创新和产学研联合开发, 逐步形
成了以企业为主体, 高校、科研院所为依托, 自主创新与引进消化相结合的企业科技创新体系。
二、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共识,各层面认识上还有一定差距。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科技、财政、税务、土地、建设等多个部门,对于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难题需要多部门协调解决。 虽然在科技创业服务中心建设发展中建有
协调机制,但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还缺乏必要的政策和有效的具体措施。 从我市综合科技创新服务平 台来看, 虽然科技 局制订了《 桐乡科 技创业服务 中心
2008-2012 年建设规划方案》,但还没有上升到全市层面,难于在后续建设上形成合力。目前租用的 11600 平方米的孵化大楼容纳 20 多家企业已经呈饱和状态,服务功能难以发挥和拓展。 而建成的新孵化大楼由于建设用地的限制, 建筑面积
1.7 万平方米,增加幅度并不大。目前招商势头相当好,今年已批准入驻 20 家,
预计到明年底现有的孵化厂房将全部用完(包括开发区划入的三幢标准厂房) 。
2、缺少规划,资源整合度不够高。目前我市创新平台在建设过程中缺乏
统一的规划和规范的管理, 整合度不够高, 难以形成资源共享的规模效益。 比如我市科技孵化器建设长期处于走一步看一步的状态。 2004 年底开业时的规模仅
5500 平方米,不久已经捉襟见肘;搬迁到目前租用的 11600 平方米的孵化大楼
也是权宜之计,容纳 20 多家企业已呈饱和状态,服务功能难以发挥和拓展。目
前入驻的新孵化大楼由于建设用地的限制, 建筑面积 1.7 万平方米,对于真正实
现研发、服务、加速、产业化一条龙的科技孵化城存在巨大差距。同样,行业重
大创新平台、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的建设也存在建设目标不明确、 服务不到位
的情况,个别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和企业高新技术研发中心存在重复建设问
题。
3、投入不足,运行机制不够完善。就我市科创中心建设经费投入而言,经费来源单一,由科技局从每年预算内的科技专项经费中安排;投入力度不大,
2007—2009 三年共投入 1730 万元,不足部份暂由中心贷款解决。每年我市孵化
器建设市财政安排经费仅 500 万元,由于新大楼建设和房租数额较大, 因此存在较大资金缺口, 财政资金对平台建设引导作用还不够。 在综合性、 行业平台运行上,政府搭好台,唱戏的主角还是政府,市场经济的氛围还不浓,如毛衫平台虽
然建有领导小组, 基本完成了前期资源整合, 但在实际操作上缺少抓手。 由于其运行方式等问题的原因, 对于真正毛衫行业存在的共性问题、 关键技术还是无法通过定向委托、 联合招标等妥善解决, 机制的问题已严重影响了平台本身作用的发挥。
4 、人才紧缺, 创新能力相对滞后。 创新平台在紧缺型专业人才引进服务方面还不能跟上企业创新需求的步伐, 特别是一些紧缺的高级管理人才、 专业技术人才和海外留学归国人才, 虽然引进方面下了一些功夫, 但是留住人才还存在相当大的难度。我市多数企业已认识到科研投入和技术进步的重要性, 多数也设立了研发机构,但普遍感到科研人才的匮乏和难以招聘到高层次人才。 虽然与不少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 但其中较大比例只是挂牌, 提供的实际服务较少, 科研人
员落户桐乡为我市产业发展服务的更少。企业研发人才 , 特别是高级创新人才匮乏 , 已经成为我市自主创新的“瓶颈” 。
三、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对策建议
科技创新平台是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程,对促进经济转型升
级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当前,我市处于新一轮经济发展的起点, 无论传统产业的升级,还是新兴产业的培育发展,需要建设科技创新平台作为支撑。
1.加强领导,建立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协同机制。 加快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对集聚创新要素、 激活创新资源、 培养创新人才、 转化创新成果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这项工作涉及面广, 仅凭科技部门一家之力是难以做好的, 必须得到领导高度重视,各方达成共识,充分调动力量,才能将这个重大工程抓好。因此建议成立推进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领导小组,市长、分管市长任正、副组长,科技、
开发区、发改、经贸、财政、规划建设、国土资源等部门任组员。各部门密切配
合,多方联动,形成合力,在全社会营造共同推进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助推经济
转型升级的良好氛围。
2.科学规划,明确各类创新平台的建设目标。由于目前我市存在不同类别的创新平台,建设主体、发展目标和水平各不相同,因此要从实际出发,科学规划,分类推进。
对于市科技创业服务中心,要加大投入、快速发展。要正视与兄弟县市的
差距,快马加鞭,奋力追赶。根据市政府专题会议精神,在 2012 前,科创中心计划总投资 8000 万元,建成 55000 平方米左右的集孵化、加速器、产业园和服务中心为一体的科技创业园,力争认定为国家级综合科技孵化器。建筑面积
17000 平方米、总投资 2300 万元的第一期工程目前已正式投入使用;第二期工
程计划 2010 年上半年启动, 2011 年底完工,在现科创中心大楼东侧建成建筑面
积20000 平方米的孵化和加速器; 第三期工程再建一幢孵化大楼, 同时结合开发区和高铁新区规划,划出一定区域,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形成研发、服务、加速、产业化一条龙的科技孵化体系。
对于行业科技创新平台,要结合实际、稳步发展。现有的几大行业创新平台,要针对各自行业特色, 紧密结合产业, 进一步完善技术创新和技术服务的体制、机制,探索出一条符合市场经济规律、 科技创新规律和产业发展需要的新路子,在政府资助、社会参与、市场化运作的模式中寻求平衡点和着力点,充分发挥行业创新平台应有的作用。省级毛衫重大科技创新服务平台要继续拓展功能,
进一步支撑产业升级;皮草创新平台要瞄准省级重大平台的创建目标, 完善机制,同时紧密结合我市皮草产业的实际需求, 发挥优势,提升行业技术水平; 新能源研发中心要以中科院电工所的技术为支撑, 保持行业技术领先地位, 充分体现竞争优势;农业产业的科技创新平台要加强与高校和研究院的联系, 重点解决关键共性技术难题, 促进农民增收。 特别是科技部门引进的四川苍溪红心猕猴桃, 已经种植成功并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是值得大力推广的农业产业, 需要在现有基础上重点扶植,完善技术创新与服务平台, 打造我市万亩长三角优质猕猴桃基地。对于企业研发中心,要政策引导、鼓励发展。我市企业技术研发机构建设
一直得到政策支持, 在今后一个时期, 要进一步完善激励措施, 引导更多企业以
各种形式,建设各类研发机构,如高新技术研发中心、企业技术中心,以及引进
大院名校共建创新载体等。 争取通过一年的引导, 实现亿元企业研发中心全覆盖;
到 2012 年,争取国家认定的企业技术(工程)中心达到 2 家以上、省级企业研
发中心 50 家以上。
3.加大投入,形成完整的科技创新平台体系。抓科技创新平台,必须突出科技资源的有效整合, 使有限的人力、 财力和设备集中用于重点行业、 专业领域的科技攻关和服务,最大限度地发挥现有创新要素的作用。
一方面,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抓好科技专项资金整合。这几年,我市科技
投入力度逐年加大, 但是和兄弟县市相比偏少, 如 2008 年财政决算的 8400 万科技经费中,科技部门实际掌握仅 2100 余万,大多分散在经贸、 发改等各个部门,绩效不够明显。因此,既要加大投入,又要加以整合,特别是集中财力扶持创新
平台建设。如市科创中心建设中, 需要增加财政专项经费, 还要辅以税费减免政策的支持。对于行业创新平台和企业研发中心, 采取政策性补贴、 科技项目等形式的支持。同时,建议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 引导更多的社会风险投资企业投资初创型科技企业。
另一方面,强化管理,创新机制,强化科技创新平台对企业的服务功能。首先要解决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动力问题, 解决好非政府投入与公共服务职能的矛
盾。探索建立有利于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和高效运行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 做到平台运行机制市场化、 服务对象社会化、 绩效评估科学化。 进一步完善科创中心功能,加强对在孵企业支撑服务体系建设。引进、发挥各类中介机构的作用,提
供包括技术、专利、融资、财务、人才等方方面面的服务,努力形成一个多功能的服务体系,降低孵化企业的创业风险和创业成本,提高孵化成功率。
4.拓展合作,吸引人才转化成果。积极引进大院名校,联合共建高层次的科技创新平台, 推动我市自主创新能力和水平的提高。 虽然近年来, 我市大力推进科技合作, 引进了中科院电工所、 清华长三角研究院等创新载体, 解决了不少企业发展中的技术难题,但是与嘉兴地区兄弟县市相比,规模较小、档次较低,差距比较明显, 今后要花大力气引进更多国内一流的高校和研究机构, 探索引进国外知名研究机构, 使更多的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落户我市, 促成我市社会资本与高新项目的结合, 达到经济转型升级的目标。 要正视科技创新团队、 创新人才
不足,特别是创新领军人才紧缺的客观实际, 创新和完善机制, 引进和培养一流的创新领军人才,特别是引进一批掌握核心关键技术的海内外高层次科技人员,
形成强大的创新团队。 重点完善创新型人才柔性流动机制, 借鉴湖州市 “南太湖精英计划”做法,瞄准高层次科技领军人才及其优秀创新团队,设立专项资金,出台激励政策, 依托创新平台, 实现高层次人才为我所用, 支撑我市经济新一轮发展。
近几年来,湖北省科技厅大力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已初步形成了校企
共建研发中心、 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产业技术研究院等不同层次、 分工合理、较为全面的科技创新平台体系。
一、加强校企共建研发中心建设。 2012 年 7 月,湖北省科技厅制定出台了 《湖
北省校企共建研发中心管理办法》 ,校企共建研发中心是由中小企业提供主要研究经费,高校或科研院所提供科技资源 , 共同建立并进行长期稳定合作的研究开发机构。通过校企合作, 高校的科技创新能力将得到有效释放, 同时可以弥补中小企业缺乏技术创新资源的问题, 提高公共科技资源的利用效率。 目前湖北省科技厅已认定校企共建研发中心 163 个,其中,由地方高校与中小企业共建的 76 个,占比 47%。湖北省科技厅定期对校企共建研发中心进行绩效考核, 奖优罚劣。
2014 年,江汉大学、湖北科技学院、湖北工业大学和湖北大学等地方高校与中
小企业共建的校企研发中心在考核中等次为优秀,将分别获得 25 万元的资金支
持。
二、加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 2011 年 8 月,湖北省科技厅制定出台了 《湖北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管理办法》 ,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是依托行业或领域中的龙头骨干企业、高校或科研院所建设的研发机构,针对行业领域内的重大关键性、
基础性及共性技术进行研发, 以提升行业、 领域的技术创新能力。 目前全省已有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17 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306 个,由高校建设或高校与企业共建的 95 个,占比 31%,有地方高校参与建设的 39 个。省科技厅定期对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进行绩效考核,奖优罚劣。 2014 年,湖北科技学院、长江大学、湖北工业大学和武汉工程大学等地方高校建设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考核中等次为优秀,将分别获得 50 万元的资金支持。
三、加强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 2009 年,湖北省委省政府整合武汉大学、武
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及有关企业、 院校共同组建武汉生物技术研究院, 先后支持
和建立了一批产业技术研究院, 为促进湖北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进
一步加强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 2013 年 12 月,湖北省科技厅联合省教育厅制定出台了《关于湖北省产业技术研究院的指导意见》 ,产业技术研究院是面向产业技术发展需求, 以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为目的, 集成产
学研多方科技资源, 围绕产业关键技术、 共性技术、前沿技术,开展重点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研发和成果转化,研究制订产业技术发展规划和产业技术标准,提供工业化生产前技术研发服务的产学研协同创新基地; 也是产业技术创新体系
的重要支点。 目前,湖北省磷化工产业技术研究院的建设工作已率先启动, 先进
制造装备、激光、畜禽、粮食生产加工等产业技术研究院的筹建工作按计划正逐步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