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考作文写作提升课堂:学写剧本读后感,供大家参考。
高考作文写作提升课堂:学写剧本读后感
一文体解说 [一文体解说 ] 剧本读后感,顾名思义,就是读者在阅读剧本以后,从自己的感受出发,用文字表达自己对所读剧本的理解、分析和评价,把自己阅读剧本后的感受写出来。剧本读后感的书写,有利于我们梳理、积累自己的阅读剧本的体验、感想和思考,提升审美鉴赏能力。
[二写作要求 ] 剧本读后感 ,首先离不开剧本研读,对剧作的引述、概括、评价等;其次离不开“谈感受”——自己的认识、感想、看法;在“读”与“感受”之间,还要有“感点”前后勾连。剧本读后感可以用“引—议—联—结”的结构模式来写。
1.引述剧情 在通常情况下,读后感的第一部分一般会是围绕“感点”,引述材料。这个“感”是由特定的“读”生发的,“引”是“感”的根源,“感”是“引”的目的。所谓“引”就是指围绕“感点”,有的放矢地简述原文相关内容。写这部分内容就是为了交代感想从何而来,并为后文的议论做好铺垫。“述读”材料要精简、准确、有针对性。
2.亮出观点 紧承“述读”所引用的内容,针对引述材料谈感受,既可就事论事对所“引”的内容做一番分析;也可以由现象到本质,由个别到一般做一番挖掘;对寓意深的部分还可以深入剖析,然后水到渠成地“亮”出自己的感点,也就是中心论点。“感点”的提出,要有与之相关的材料。如果没有述读的这部分材料,“感点”就是无源之水,流而不远,“感点”也只能是空发议论,泛泛而谈。所以,不管述读在“感点”之前,还是之后,首先要有述读的存在,其次才能有“感点”的成立。
3.论证“感受” 这部分就是对自己的“感受”进行论证。通过各种论证方法证明“感受”的正确性,或正面论、反面论证明“感受”的合理性。
4.收束全篇
结尾可以回应前文,强调“感受”。要结得自然,顺理成章地收束全篇。或者提出疑问,引发思考。要求紧紧围绕自己的“感受”,自圆其说,再次阐明观点,然后结束全篇。
[三示例引路 ] 《小楼春秋》选择 1979 年、1992 年、2012 年三个关键性的历史节点,将观照的视点聚焦于天津五大道上的一座小洋楼里,通过陈、郑、陆三户人家三代人的恩怨情仇来演绎民营企业 30 多年来的命运浮沉,以此来表现改革开放的伟大时代。作为一部反映民营企业成长的作品,《小楼春秋》不可避免地要揭示民营企业发展过程中所受到的种种制约,但编剧的思考并没有止于民营—国营的体制之争,而是用一双超然的慧眼打量民营企业自身的理念之痛:在作品中,无论是第一代民营企业家陈仕轩,还是第二代民营企业家陈为民,他们在创业过程中的契约精神、人格魅力乃至企业管理的制度创新的匮乏,都在无形中制约着民营企业自身的发展壮大。正是编导的这种用艺术家的眼光打量世界、用自己的良知思考问题的精神,使《小楼春秋》打破了民营—国营的观念壁垒,成为一部在高歌猛进中又不忘反思的力作。
——李杨《融时代风云与人性深度于一体——读话剧〈小楼春秋〉有感》 【点评】
这则读后感,作者结合所读的剧本《小楼春秋》,先引述了这部剧的内容,继而写了自己的认识:这部剧反映的是民营企业自身的理念之痛。然后作者结合了剧中三代民营企业家的经历进行分析,最后赞扬了这部话剧,提升了观点,收束全篇。
[四写作任务] (一)题例呈现 1.鲁迅说,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再论雷峰塔的倒掉》)。在本单元的课文中,窦娥的善良、鲁侍萍的真情、哈姆莱特的理想都是“有价值的东西”,也都遭遇了现实的摧残和毁弃。阅读这样的悲剧作品,常常会引起我们心灵深处的悲伤、哀痛乃至愤懑,激发我们对良知的坚守、对道义的追求。
阅读本单元的课文,看看这些悲剧故事毁灭了哪些“有价值的东西”,并以悲悯的情怀看待悲剧人物的命运,认识良知的不朽价值,感受悲剧作品震撼人心的力量,与同学分享你的阅读体验。
2.中国传统戏曲有着悠久的历史,形成了多姿多彩的艺术风格。本单元的《窦娥冤》就是古代戏曲的代表作品之一。学习中你体会到戏曲的独特魅力了吗?不妨查阅资料,大致了解宋元以来传统戏曲的情况,读一读《西厢记》《琵琶记》《牡丹亭》《桃花扇》等不同时代戏曲的经典选段,进一步了解中国传统戏曲。还可以观看一些戏曲演出片段,欣赏演员们的表演。在阅读、观看的基础上,从故事情节、角色安排、演出形式以及剧作中渗透的民族审美心理等方面,谈谈你对传统戏曲的认识。
(统编教材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二单元“单元学习任务”一、三)
(二)写作点拨 关汉卿的《窦娥冤》是一出杰出的现实主义悲剧,这部作品展示了下层人民任人宰割、有冤无处申的悲惨处境,控诉了贪官草菅人命的黑暗现实,生动塑造了窦娥这个女性形象。阅读之后,应该有很多的感受。如果能够抓住这部戏剧主人公窦娥的悲惨经历思考,可以谈得更深刻。
1.了解戏剧相关知识,把握剧本独有的写作特点 写作剧本读后感,作者必须对自己所读的剧本有比较深刻的认识。所以,写作剧本读后感前,作者要了解剧本独有的文体特点。
2.选择合适的角度写作 写作剧本读后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把握戏剧冲突,揣摩人物语言,探究剧作主题等。在写作时,我们要选中一个角度,联系剧作分析,力求做到有理有据。注意:不能同时选择多个角度,以免流于泛泛之谈。
3.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 写剧本读后感,一定要有自己的独特感受。一般來说,剧本读后感先要交代看了什么剧本,对哪一方面有了什么样的体会与感受,围绕自己选择的这个鉴赏点,从自己的体会与感受出发进行探究,联系实际,表达自己的看法。
[五例文示范] 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 ——读《窦娥冤》有感 应 延 《窦娥冤》是由“元杂剧鼻祖”关汉卿创作的四折杂剧,讲述了自小被卖作童养媳的年轻寡妇窦娥先后遭无赖逼嫁、昏官断案,为救婆婆不得不屈打成招,最终血溅刑场的时代悲剧,揭露了元朝统治下官吏草菅人命的黑暗现实。
脱胎于民间故事“东海孝妇”的《窦娥冤》,以窦娥这一恪守封建礼教的孤弱妇女作为主人公,从强抢民女、状告无赖的生活事件入手,有其深厚的现实基础;窦娥为证清白在受刑前许下三桩誓愿——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三年大旱的异象在她蒙冤而死后竟一一得到应验,这样的情节又挥洒出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
与常将目光聚集于上层阶级纠葛、个人心灵追问的西方戏剧不同,中国古典戏剧似乎更偏好将笔墨游走于底层社会、市井民间,且大多选取一些典型的人物进行描画。在西方戏剧中,我不容易找到第二个哈姆莱特,因为他的形象是极度复杂具体的,如雕塑一般具有鲜明的形状和纹理;同样作为主角,窦娥身上则存在一种高度的概括抽象性,她可以串联起古往今来中国诸多的悲剧女性,解读她就如同欣赏一卷山水画,有茫茫的似曾相识之感——比如较为鲜明的饱受封建礼教摧残的寡妇形象,我们已熟悉的有小说《祝福》中的祥林嫂。然而窦娥与祥林嫂之间又有一道极为鲜明的区别,那就是本人对待封建礼教的态度:祥林嫂在封建礼教面前是异常被动的,碍于传统的观念、周围人的鄙夷,她本人并不愿二嫁,但封建礼教同时禁止她反抗婆婆的命令,女性须为夫家榨干最后一滴价值。两方矛盾下,安分木讷的祥林嫂選择全盘服从,接受二嫁并且受尽侮辱,终因封建礼教而死。
相比之下,窦娥对封建礼教几乎是以积极的态度进行维护。张驴儿父子逼嫁时,蔡婆只稍加犹豫便妥协了,甚至反帮恶人劝说窦娥。对此,窦娥毫不留情地痛斥道:“婆婆也,怕没的贞心儿自守,到今日招着个村老子,领着个半死囚。”她素来孝敬婆婆,这时却并不一味顺从,而是以刚烈的姿态坚守名节贞义。紧
接着在第二折中,窦娥连用文君当垆、举案齐眉、孟姜女哭长城、浣纱投水以及望夫石几个典故切实表明了志向,她不屑卓文君与司马相如“淫奔”卖酒,直言是可悲、可耻、无仁义,而推崇梁鸿孟光这般正统的结合,钦佩那些自甘殉夫的女子。善良聪慧,尊夫孝母,这样的窦娥,当是封建礼教熏陶出的“模范女性”;可即便是这个毫不离经叛道、步步踏在社会道德准绳上的女子,居然也没有逃过悲剧的命运!
在这一出悲剧中,窦娥始终有所作为地积极自救,包括她从一开始就拒绝再嫁。可因为她只是天真无助的平民,当遭逢恶事,她只能向她寄托着信任和希望的官府寻求帮助。谁知当官的却头一个向无赖下跪磕头,道“告状的便是衣食父母”。
“大人你明如镜,清似水,照妾身肝胆虚实”,诚恳如斯,换来的却是不分青红皂白一通毒打;本不愿平白被扣下罪名,又为救婆婆冒死认罪……受刑前三桩誓愿,是一个弱女子在命运末梢的呐喊,质问苍天,更是对黑暗的最后反抗,用三年大旱作为报复。即便化作冤魂,窦娥依然没有放弃向贪官污吏和无赖流氓复仇,而是寻求湔雪。可以说,窦娥的形象是相当矛盾的,一方面她将封建礼教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另一方面她又展现出反抗的精神,我的理解落在她价值观与性格的矛盾上,可无论对窦娥的价值观或性格做何变动,她的悲剧命运难以扭转。这背后的推手乃是整个黑暗腐朽、清浊不分的社会,是元朝统治下密生的蚁穴,如此庞大的力量,仅凭个人又何以撼动呢。
《窦娥冤》的结尾看似是中式传统的“大团圆”:父女虽天人两隔却重聚首,窦娥大仇得报,冤情得解,恶人遭惩治。可细细想来,这结局颇值得推敲。窦天章官至肃政廉访使,翻阅卷宗时却显得敷衍了事,若非窦娥时时挑灯引他注意,又有谁替他宽慰枉死的女儿?可见官场腐败混沌如故,不会因窦娥而翻覆。再想起蔡婆放高利贷、窦天章卖女正是窦娥悲剧的起点,她本人却浑然不觉,化鬼也不忘叮嘱父亲照顾婆婆,更觉残忍悲痛。最重要的是,化为鬼魂复仇本是美好的幻想,窦天章有能力翻案亦是戏剧的巧合,当时的社会现实又哪来这么痛快的恶有恶报的结果?“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令人心底发寒,毛骨悚然,在那吃人的时代,百姓究竟如何自处……
【点评】
文章先是引述《窦娥冤》的内容,交代窦娥与张驴儿及桃杌县令的一系列矛盾冲突。然后选择戏剧主题这个点进行议论,抓住主要人物窦娥的身世命运,并把窦娥与鲁迅笔下的祥林嫂作对比,指出窦娥的冤屈遭遇,说明了官场的黑暗;窦娥的愤怒控诉,揭露了官吏的草菅人命。作品通过窦娥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多侧面揭露了元代社会地痞流氓、贪官污吏等各种恶势力对两个孤苦弱女的欺凌、侮辱和伤害,反映了元代社会的黑暗腐朽和人民生活的悲惨痛苦。
难能可贵的是,文章最后,作者对于戏剧“大团圆”的结局,有独到的认识,分析窦娥冤案昭雪的种种巧合,只是弱者无奈下的美好愿望,更见现实的残酷、百姓的苦难。结尾提出疑问,引人思考。
[六拓展活动] 《西厢记》是王实甫著名的剧作,请阅读剧本《西厢记》,写一篇读后感,阐发你的观点。
推荐访问:高考作文写作提升课堂:学写剧本读后感 读后感 剧本 高考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