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舍宁秘书网 > 读后感 > 高考作文写作提升课堂:写读后感与论述文(完整)

高考作文写作提升课堂:写读后感与论述文(完整)

时间:2022-06-22 09:15:03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考作文写作提升课堂:写读后感与论述文(完整),供大家参考。

高考作文写作提升课堂:写读后感与论述文(完整)

 

 高考作文写作提升课堂:写读后感与论述文

 [一学写读后感] (一)文体解说 读后感,通俗地说,就是指将你读完一本书后的感触或启示写成文章。当然,感触的对象,可以是一本完整的书、一篇文章、一小段话、三两句名言,也可以是音乐作品等。

 读后感也可称作读书笔记,它是生活中一种常见的应用文体,专业应用写作研究也可将它作为对象。

 (二)写作要求 读后感的写作主要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读深 读后感以读为基础。“感”由“读”而生,“读”因“感”而进。读的过程要戒骄戒躁,通过厘清作品思路,明晰其要点与特点,释疑问难,从而走向作品意蕴深处。这样读了之后,再结合个人成长经历、阅读体验,当下发展态势,才能真正有所感。

 2.悟透 读后感侧重写出感受。感从哪里来?当然从原作中来。这要求读者在“读深”的基础上,有个体的鉴赏与评析。个人的鉴赏、评析与阅读过程中的点滴心得感悟有关,与阅读中的疑问、探讨、质疑、求解有关,与对他人阅读的成果、结论进行比对、辨析、批判、整合有关。

 所以,写读后感就一定要边读边思边摘记,记自己所思所想,记个人零星感悟,记阅读质疑、批判,当时能解决的迅速解决,不能解决的记录下来,以待参照后文求解或查阅文献资料解决。这些第一手的阅读材料是最好的感受线索,阅读过程中便始终在酝酿“发酵”相关的感受。酝酿的时间越长,感受得可能越清晰;“发酵”得越到位,感悟得就越深刻。

 3.选点 迨至文章或整本书读完,可以从中选取自身最感兴趣的、最有把握的、有最大探究价值的角度,加以前后整合,形成感受点。于感受点中,再提炼出观点,

 并进行论证写作。如此,才可以避免人云亦云,浮光掠影,写出自己较为深刻的感想之作。

 这里有必要提醒一下选点时的注意事项:切忌面面俱到,选取某一点深入写更好;切忌过大,小处切入往往更佳;选點角度宜新,不必盲目跟风;有适当的针对性,或是针对时俗,或是针对自身,如此,容易有真情实感,而不是硬挤牙膏;选能驾驭的,不能驾驭的往往显得“假、大、空”,写作与阅读价值都很小。

 (三)示例引路 《觉醒年代》:以宏大叙事再现建党前史 江 飞 这些人物群像之所以能塑造得栩栩如生,主要得益于典型化,即遵从现实主义原则,“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一方面,循序渐进地刻画出典型人物在典型环境中的性格特征、思想变化和觉醒历程。比如李大钊,留日时开始接触《共产党宣言》,立志寻找救国之路;回国后投身新文化运动,抨击旧礼教、旧道德,热情讴歌俄国十月革命,致力于宣传马克思主义;最终在五四运动中成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发动工人农民革命,成为创建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他们是寻找救国救民科学道路的先进典型,甘做持续呐喊的“闹钟”,“虽九死其犹未悔”,表现得强烈、集中、富有个性。另一方面,用日常生活细节塑造人物,表现人性的丰富性。在雨中亭间,李大钊与赵纫兰临别之际互诉衷肠,两个人最后都默默背过身去,泪流满面;在黄埔码头,陈独秀赶来为即将赴法勤工俭学的陈延年、陈乔年送行,递上亲自炒的南瓜子,深情拥抱两个儿子,含泪目送他们渐行渐远。夫妻情、父子情以及同志情、师生情等感情的自然流露,真实真挚,感人至深,让观众看到英勇无畏的革命者其实也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一个有情有义、有爱有恨、有血有肉的人。

 (节选自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 2021-04-13)

 (四)写作任务 1.题例呈现

 理论对于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阅读理论文章,可以给我们多方面的启发和引领。阅读本单元前四篇课文,领会文章的理论价值,完成下列任务:

 四篇课文观点鲜明,论述透彻,思维缜密,语言准确。阅读这类文章,有助于我们丰富思想,发展思维,提升语言运用能力,也有助于我们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请任选一篇课文,选取一个角度(如思想观点、论述方法、思维方式、语言表达),写一则读后感,谈谈自己阅读重大理论文章的收获。

 (统编教材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一单元“单元研习任务”一)

 这个研习任务要求同学们关注理论文章,领悟理论对于实践的指导意义。这种指导意义,具体体现为此类文章会给读者多方面有益的启发与引领。从四篇课文中,选一篇自己更有阅读体会的,从思想观点、论述方法、思维方式或语言表达等众多角度中选择一个写一则读后感,突出自己阅读后的收获。

 2.例文示范 我们青年学生也需要加强改造 李恩熙 读了毛主席的《改造我们的学习》后,我深有感触。毛主席改造学习的三条倡议,不仅仅是针对特定时期的中国共产党党员强调的,也适用于我们当代青年学生,不论是日常生活中的行为举止,抑或是学习方面。

 首先是主观意识的改造。主观臆断作为一种不太好的风气,实则已经渗透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学习上,许多同学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总是不求甚解,因此造成了我们做题时只能光凭直觉,单靠“我觉得”三个字主导我们整个做题过程;而轮到自己写文章时,也只能空口说白话,写出来的文章也非常空洞。而在网络生活中,强烈的主观意识往往会颠倒事情的黑白。前几天我去打疫苗,看到两位老人却只顾往前挤,全然无视前面排着的长队。有些人没有退让,劝他们也需排队,他们就大声斥责现在的年轻人太不像话。当时有人拍下视频,后来有人就把其中的视频片段传播到网上,网上的评论就一边倒地骂声一片,说什么世风日下,年轻人都不懂得尊重老人。请看,强烈的主观意识总会干扰我

 们对某些事情的正确判断。也正因为此,我们不能在只看到表面或不了解事情原委的情况下就妄加评判。

 对历史缺乏足够的了解也是当今的一大问题。前几天刚传出一则新闻,顶流“爱豆”的塌方,是从对历史的无知开始的。由此,我们更应该吸取教训——如今的我们,之所以可以在春风和骄阳中肆意欢笑,都是革命先辈们一路披荆斩棘,用自己的鲜血铸造而成。“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我们不能只关注浮华喧闹的娱乐事件,更应该听听历史深处的声音。

 最后,我们所要改造的便是“不会学以致用”的问题。陆游有诗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不能以教条的方式去对待书本中学到的知识,只有将其转化为为他人、为社会带来福祉的重要法宝,才算是真正的“学会”。

 《改造我们的学习》内涵丰富,让每个时代的读者都受益匪浅。“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作为新时代的有为青年,我们必须承担使命与责任,坚定信念与追求,不断提升自身素质与能力。确实,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可能会走弯路,但只要勇于反思,定期地进行自我改造,那么我们当代青年人也都可以成长为时代的栋梁之材。

 【点评】

 该同学读得深入,对毛主席在特定时期的讲话精神,悟得较透彻。能提取文章的核心要义,结合当今社会实际加以对照分析,学以致用。经過分析,当代青年学子有何不足,如何改善提升,让人一目了然。文章有感而发,针对性强,是一篇较好的读后感。

 [二学写论述文] (一)文体解说 写论述文,关键要运用理性思维进行深入思考,有理有据地把道理说清楚。要想达成这一目的,也需借助一些论述的常用方法与思维策略。

 1.透过现象看本质

 事物的真相往往隐藏于表象之后,学会透过现象探究真相,也能明晰事物的发展态势及趋向。在论证阐明观点时,不但要有理有据,还要不断向理性深化,以趋近其本质。

 不论是近百年的和古代的中国史,在许多党员的心目中还是漆黑一团。许多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者也是言必称希腊,对于自己的祖宗,则对不住,忘记了。

 ——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 此处,中国史在一些党员心中“漆黑一团”,学者“言必称希腊”,忘记老祖宗,这些现象看似孤立,实则有联系,并指向共同真相——党内“认真地研究历史的空气是不浓厚的”。

 2.将追问进行到底 欲理性思考,需要有质疑意识,通过不断追问,以便对事件现象做出准确的判断。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不是。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

 ——毛泽东《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在文章的开篇,即先通过设问“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提出问题,引人思考,再通过不断追问“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并迅速否定,以逼近真理——“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

 3.磨砺思维品质 思维质量往往取决于思维品质的高低。理性思维更强调这一点。把问题简单化,用思维定式思考问题,都不利于进行深入思考。学会辩证思考是非对错,理性辨析利弊得失,凡事不轻易下结论,经多方权衡再作决定等思维习惯,对于提高思维质量大有裨益。

 第一种:主观主义的态度。在这种态度下,就是对周围环境不作系统的周密的研究,单凭主观热情去工作,对于中国今天的面目若明若暗。在这种态度下,就是割断历史,只懂得希腊,不懂得中国,对于中国昨天和前天的面目漆黑一团……

 第二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在这种态度下,就是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方法,对周围环境作系统的周密的调查和研究。不是单凭热情去工作,而是如同斯大林所说的那样:把革命气概和实际精神结合起来。在这种态度下,就是不要割断历史。不单是懂得希腊就行了,还要懂得中国…… ——节选自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 为了突出说明当时党内一些极坏典型(且为数众多)其作风的危害,作者将这两种互相对立的态度加以反复对照宣讲。通过正反对比论述,主观主义态度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态度两者孰好孰坏、谁是谁非,选择其中一种态度之后相应的利弊得失皆一目了然。既然如此,那么应采取哪一种方式态度,已不言而喻。这便是理性思考、辩证分析的优势。而如果反其道而行之,就会陷入思虑简单化、思维程式套路化,呈现出来的则是“闭塞眼睛捉麻雀”“瞎子摸鱼”“粗枝大叶,夸夸其谈,满足于一知半解”“自以为是,老子天下第一,钦差大臣满天飞”等乱象。此类偏狭情况,往往为祸不浅,必须加以警惕。

 (二)写作任务 1.题例呈现 运用理性思维深入思考,有理有据地把道理说清楚,是发表言论、阐述见解的基本要求。完成下面任务,并与同学交流。

 人们在获得一些新的东西时,也有可能失去另一些东西。互联网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不少便捷,那么人们可能会失去什么呢?就这个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题目自拟。

 (统编教材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一单元“单元研习任务”三)

 2.写作点拨 论述一个事物,首先要对那个事物有一种深入的研究。凡事不盲从、不迷信,这是最起码的态度。尽可能搜集各方材料及相关观点,多方权衡比较,判断哪些合理、哪些不合理。而在主体合理中,有无不当之处;于主体不合理的类别,其中有无部分可资参考借鉴的;等等。如此深入地研究、辩证地剖析,才可以产

 生自己的观点看法。借鉴解说中的相关手法,写一篇论述文章,表达你的观点态度。

 3.例文示范 互联网中所遗失的 陈王磊 直播聚焦的大量关注,热搜榜的时常更新,网购双十一的彻夜狂欢,现实与虚拟的交叉结合……互联网的时代,是互通的时代,它改变了这个世界的格局与秩序,“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状态早被打破,“鸡犬之声相闻”的地球村也得以建立。曾经无法企及的极大宽度、高度、广度的生活,在互联网的天空下,已成为现实。

 确实,我们在互联网中,获得了欢乐,获得了便捷,获得了舒适。然而,你是否有像我一样的经历:在某个时刻,望着那发光的屏幕,怅然若失之感充塞心灵。那么,我们又遗失了什么呢? 在互联网中,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感在遗失。两年前,一名网友发布了一篇言之凿凿的文章《哈佛大学凌晨四点半的景象》。顿时举国沸腾,炸开了窝。阅读量史前巨高,同名书籍也公开出版。但是不久,真相被一名留学生揭穿,那个被称为“最令人振奋的鸡汤”竟是“造假”。凡此种种,不胜枚举,就不一一道来。

 由是观之,在这鱼龙混雜、良莠不齐的互联网洪流之中,多少信息,有凭有据值得信任呢?又有谁能确认那些耸人听闻的传说是真是假,是否是网络水军一手操作的结果呢? 在互联网中,我们所失去的,不只是信任与自由。

 在互联网中,我们可能会失去勤奋,迎来懒惰。点点手指,交易便完成;输入语音,快餐便送到;鼠标一滑,世界大事便明了,而我们依然坐在沙发上,纹丝不动,等待着思想的固化、脂肪的堆积、肌肉的萎缩。

 在互联网中,我们可能会失去与家人促膝长谈的时间、与自然亲密无间的机会。沉迷于聊天,沉迷于游戏,沉迷于网络视频而无法自拔。

 在互联网中,我们可能会失去做人应有的道德品行。许多人利用互联网进行诈骗以牟取钱财;许多未成年儿童,登录了不良网站,开始了不良群聊,观看了不良视频,价值观随之变质,有些甚至走向歧途。

 曾经,我们自以为互联网时代代表自由、便捷、温暖。然而,未料到的是,我们竟失去这么多。我们无法避免这样的遗失,但既然拨开了迷雾,打破了错觉,我们就不得不清醒冷静地告诉自己—— 不要把目光只停留在头条资讯上而舍弃与友人的围炉夜谈; 不要把思考交付给媒体而疏忽甚至放弃怀疑与批判; 也不要在互联网时代失去远行的能力。

 此天之苍苍,难见其正色,是其远而无所至极邪?非也。网络的世界,很神秘、也很辽阔;网络的天空,是有所失、也有所得。我们唯有理性地对待、合理地利用,才能真正分享这片热土,正确触摸这片天空。

 【点评】

 该文章能透过互联网重重迷雾幻象,看出互联网世界的某些本质,看似自由、便捷、温暖,实则让人失去温情、易致人僵化、不自由,可谓一针见血。行文中通过不断追问,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