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舍宁秘书网 > 读后感 > 2023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读后感10篇【精选推荐】

2023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读后感10篇【精选推荐】

时间:2024-07-28 09:00:03 来源:网友投稿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读后感单看标题,容易让人以为文章是在谈论对于革命前途的信心的问题。但实质上,通篇围绕了一个核心:中央主张分散打游击,毛泽东建立政权。在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读后感10篇,供大家参考。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读后感10篇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读后感篇1

单看标题,容易让人以为文章是在谈论对于革命前途的信心的问题。但实质上,通篇围绕了一个核心:中央主张分散打游击,毛泽东建立政权。在这个问题上,双方的观点是很对立的。毛泽东在这封通信中的“直陈”令人惊讶:“中央二月来信的精神是不好的”;“中央要我们将队伍分得很小,这是一种不切实际的想法”;“中央对客观形势和主观力量的估量,都太悲观了”。

恐怕自三十年代以后,就再也没有人敢在给中央的公开信里面这么说话了

在1930年一月,应对大革命失败后,白色恐怖笼罩着城乡的中国,毛泽东同志撰此文指出了“中国革命不仅仅必然会迎来高潮,而且很快会走向高潮”,纠正了部分同志对中国革命形势的错误估量,指引了全国革命前进的正确方向,坚定了全党全国群众争取伟大胜利的立场和信心。本文为全国人民指引了黎明的曙光。《星星之火,能够燎原》可谓《毛泽东选集》中最经典的文章,在文中,我国伟大的缔造者毛泽东以“星星之火微小之势,但却能够燃遍中国大地”的慧眼真睛,拨开种种迷雾清醒认识到,中国革命必将进入高潮,且之速度也是十分之快的。

毛主席在这篇文章中用生动贴切的比喻“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让全国-白话文§ 人民认识到“中国革命高潮决不是完全没有行动好处的、可望而不可及的,一种空的东西。”

毛主席在本文中引用了中国一句古语,即“星星之火,能够燎原”,说明中国革命此刻虽只有一点小小的力量,但是它的发展会是很快的。它在中国的环境里不仅仅是具备了发展的可能性,简直是具备了发展的必然性。这一本质认识在五四运动及其以后的大革命运动已经得了充分的证明。这篇文章是毛主席为答复林彪散发的一封对红军前途究竟就应如何估计的征求意见的信的回信,不仅仅回答了对"红军能打多久"的疑问,而且提出了中国革命和武装道路的基本思想,标志着毛泽东关于建立农村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理论的基本构成。在收录进《毛泽东文选》时,被命名为《星星之火能够燎原》。

要理解一篇伟大的文章甚或一个伟大人,在历史上的好处,理解他们是如何推动历史进步的,就务必要对当时的历史背景以及历史环境做充分详尽的了解。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革命的主观力量大为削弱,工农运动走向低落,中国革命转入低潮。中国共产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但从实质上来看,“星星之火,能够燎原”也便在萌发。

敢不敢坚持革命?怎样坚持革命?是中国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务必回答的两个根本性问题。虽然如此,共产党人却并没有被严峻的考验吓倒,他们领导了武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开启了中共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建立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新篇章。中国革命由此进入一个新阶段,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即十年内战时期。

但是党内一部分同志还缺少正确的认识,他们对时局存在错误的估量,对形势产生悲观的认识,他们虽然相信革命高潮不可避免地要到来,却不相信革命高潮有迅速到来的可能。他们不赞成争取江西的计划,也没有用这种红色政权的巩固和扩大去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深刻的观念。他们似乎认为在距离革命高潮尚远的时期做这种建立政权的艰苦工作为徒劳,而期望用比较轻便的流动游击方式去扩大政治影响,等到全国各地争取群众的`工作做好了,然后再来一个全国武装起义,那时把红军的力量加上去,就成为全国范围的大革命。而他们这种全国范围的、包括一切地方的、先争取群众后建立政权的理论,是与中国革命的实情不相适应的。他们的这种理论的来源于他们并没有认清中国是一个许多帝国主义国家互相争夺的半殖民地的客观事实,并没有认清中国半殖民地本封建社会的国家性质。

应对这些会影响中国革命前途的错误认识,随着红军的发展和根据地的扩大,毛泽东在本文中进一步指出: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的中国在无产阶级的领导之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和半殖民地农民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且无异议的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

并且指出要决定中国政治形势,需要认识四个要点。总结为:

(一),此刻中国革命的主观力量虽然弱,反动统治阶级的一切组织(政权、武装、党派等)也是弱的;

(二),大革命剩下的革命力量的发展将是很快的,将具有“星火燎原”之势;

(三),对革命力量决不可只看它的现象,要去看它的实质,切不可产生政治上的盲动主义或悲观主义;

(四)不可只观察当前表面现象不观察实质,将特殊的小的环境一般化扩大化起来。

结合以上四点,毛泽东又充分分析了帝国主义相互之间、帝国主义和殖民地之间、帝国主义和它们本国的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的发展。指出帝国主义争夺中国的迫切,帝国主义和整个中国的矛盾,帝国主义者相互间的矛盾,就同时在中国境内发展起来,促使中国各派反动统治者之间的矛盾日益发展,产生军阀混战,促使赋税加重,令广大的负担赋税者和反动统治者之间的矛盾日益发展。中国资产阶级和中国工人阶级之间的矛盾随着帝国主义和中国民族工业的矛盾日益明显。而地主阶级和农民的矛盾伴随着帝国主义的商品侵略更加深刻化,致使民不聊生,哀鸿遍野。

透过认识这些引起革命高潮的各种矛盾向前的发展,就明白了中国是处在怎样一种皇皇不可终日的局面之下,处在怎样一种混乱状态之下。就明白了反帝反军阀反地主的革命高潮,是怎样不可避免,而且是很快会要到来。中国是全国都布满了干柴,很快就会燃成烈火。指出“星火燎原”的话,正是时局发展的适当的描述。许多地方工人罢工、农民暴动、士兵哗变、学生罢课的发展证实了这个“星星之火”,距“燎原”的时期,毫无疑义地是不远了。

这篇文章不仅仅反驳纠正了党内对革命前途的错误认识,更优先于很多人开始构成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理论,是对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和根据地斗争经验的科学概况,是在党内盛行的将马克思主义教条化苏维埃精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的基础上逐步构成的。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是领导中国革命的毛泽东思想逐步构成并逐步成熟的突出表现马克思主义者对未来的发展和变化,只能说出个大的方向,不可能机械地规定时日。毛泽东的这篇《星星之火,能够燎原》在那时安定了不知多少党内的同志,使他们看到了期望。星星之火能够燎原,正是这星星之火,使胜利的红色旌旗飘遍中国,点亮了中国革命的灯塔,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我们党凭着“星星之火能够燎原”的坚定信念和“艰难奋战而不溃散”的艰苦奋斗作风,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取得了一个接一个的胜利!

透过这篇文章我们能够看出,毛泽东同志以一种遗世而独立的姿态,在中国革命的前进道路上孤身超出其他很多人很远,他引领着身后人民群众的行动和思想,迎着革命胜利的东方曙光前进,这曙光将他并不孤独的背影拖的很长、很长,那伟岸的身影撑起了一个民族的独立与自强。

在中国革命严重转折关头,毛泽东以巨大的理论勇气和创造才能,探索出复兴和发展中国革命的道路,这是与他一贯坚持调查研究,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这样一条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分不开的,我们就应学习这种精神,用他的思想辨别是非,在现实与理想探索出一条开启理想的大门。

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在生活,学习,工作中,从点滴做起,相信星星之火能够燎原。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读后感篇2

自轰轰烈烈的郭明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陷入了低谷。党根据局势判断,做出了将工作重点由城市转移到农村的举措,毛主席在1927年领导并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但是在当时的党内仍存在一部分人,幻想以大城市为中心进行革命,如以林彪为例的悲观主义者,他们不相信农村革命根据地的设想,不认为革命高潮有迅速到来的可能,提出了“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的疑问。为防止错误思想在党内蔓延,端正和坚定革命信念,毛主席写下了这篇《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现在来读这篇文章,我感受到了毛主席在艰难岁月里面怀揣着对党无比坚毅的信念和热忱,感受到一个革命者对革命事业的准确定位。

读完这篇文章,合上书页,我们会发现一种激情澎湃在心胸,这就是他文章的魅力。他于平淡的论述中、于激昂的言辞里都会写入自己的真情实感。无论是在写中国社会的矛盾激化时的痛心疾首,还是在结尾处的信心满满,都洋溢着个人的风采。我最喜欢的是他表述中国革命高潮快要到来的语句,用简单的三个意象就写出了那种迫不及待的渴望之意。用“看见桅杆尖头的航船、喷薄欲出的朝阳和躁动成熟的婴儿”就表露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良好发展态势和革命高潮的即将来临。当然文笔的成熟是锦上添花的美丽,若是文章没有思想精髓肯定是败絮其中。这篇文章很典型地反映了毛主席的特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认识指导实践,毛主席在认识上却不会囿于条条框框,他坚持凡事都要从生活实际出发,在对周围事物做了全面、深入的了解和考察后,才能具体地运用到实践中。他反对只从表面浅层次地分析,认为“我们看事情必须要看它的实质,而把它的现象只看做入门的向导,一进了门就要抓住它的实质,这才是可靠的科学的分析方法。”回到文中,毛主席正是看到当时革命主观力量削弱,革命陷入低谷的现象,但是认识到立足于落后的脆弱的小农经济之上的反动势力,他们相伴而生的各种组织(政权、武装、党派)也是相对弱小的实质,做出了放弃苏联的城市中心道路,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的伟大决议。这条全新的革命道路虽然艰辛、坎坷,但却代表了中国革命的发展方向,表现了毛主席作为一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高瞻远瞩。当然无一例外的,这篇《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也成为这一革命道路理论的标志著作。

敢不敢坚持革命,怎样坚持革命?这是那时的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必须面对和回答的两个问题。在现在的人面前,他们也急需回答怎样坚持深化改革,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问题。90多年的风风雨雨,共产党领导我们走过战争年代的`腥风血雨,也迎来了和平年代的安稳前行。但在今天,我们当中却有一部分人蠢蠢欲动,网络上的“仇官、仇富”言论也层出不穷,我们不禁发问:“这个社会怎么了?”为何在战火纷飞的时候,中国共产党和人民群众能够团结一致,共同抗敌,但是在以和平与发展为时代主题的今天,部分人却用着对立甚至仇视的目光看待世界。一部分的原因是在于党内的一些破坏分子并未秉承为人民利益办实事的原则,而是满足个人私欲,丢弃了党员的操守。另一部分的原因则是境外反动势力死灰复燃,试图通过策划反动事件来破坏社会主义建设,达到遏制中国发展的目的。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毛主席提到了怎样判断事物的前景问题,结合当前实际,这样一个以人民为根本、对人民负责的政党又何理由不被人民群众信任呢?所以反动势力所妄想煽起的零星之火,成不了燎原之势,只会被更深的人民群众的泥土所掩盖。

以前谈到以上的话题时,我只是在朋友中静静聆听,不会发表观点。可是我却在想如果不是空谈误国,那么我们作为普通的公民,在议论社会热点和现象的时候,更多的应该基于什么样的立场和态度去评析。白岩松说过:“权力要懂得妥协,对自己要有所克制。公众的妥协在于,我们可不可以变得更加理性,而不是情绪化;我们可不可以在反抗的同时,也能自责和自律。”那么在对于社会事件的评论中,我们扮演的不应该是吐槽者、或者一无用处的愤青,而要用理智的目光去看待,用我们所掌握的发言权让更多的人关注这些事件,并且能够更好的更正我们的生活,而非是做手指翻飞的“键盘手”。星星之火看似微小,也许我们不在意的“点赞”和“转发”,就会在无形之中扩大无知言论的影响,那么我们所扮演的将会是侩子手的角色,这种星星之火还是不能让它助长为燎原大火。“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是很好,但是学会克制、学会自我控制地理智分析更为难能可贵。毛主席的燎原之火是基于可靠的科学的分析之上,在网络时代的我们要把燎原之火引燃也要在正确判断的基础上。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读后感篇3

晚上,我看了电视节目《一堂好课》,理解了毛主席所说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句话,也更加热爱我们的祖**亲。

本期《一堂好课》的关键词是“爱国”,分为两个课时。第一课时是讲新中国成立之前的历史,第二课时则是讲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的飞速发展。看第一课时是我咬牙切齿,攥紧拳头,恨不得把侵略者全部捏碎。但当我看到第二课时时,我眉头舒展,手舞足蹈,眉飞色舞,为越来越强大的祖国而感到自豪。

世界上最重要的力量是什么?是信仰,信仰这个词虽不经常挂在嘴边,但却十分重要。中国共产党是靠什么与日军作斗争?是信仰,当时他们兵力少,装备差,就是这样一只“叫花子部队”,在当时没有人相信他们,但他们却一次又一次创造了奇迹,最后创建立了新中国。可以看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南昌起义的第一枪,把沉睡的东方雄狮唤醒了,全国上下无一不革命。革命,反抗,道路曲折,但是前景光明,牺牲了很多将士,但他们在信仰的指导下,无所畏惧地坚持了下来,最终取得了胜利。这足以证明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现在,我们可爱的祖国已跻身世界前列: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世界上最大口径射电望远镜,世界上最快的磁悬浮列车,国产航母,国产大飞机,世界上最快载重最大的观光电梯,天河二号,“神威太湖之光”……辉煌成绩多的数不清。现在日益强大的祖国,也是在原来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人民发奋苦干取得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有这样强大的中华母亲,我们又怎能不发愤图强呢?

愿祖**亲更加强大。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读后感篇4

最近读了毛泽东写给-的一封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是为答复-散发的一封对红军前途究竟应该如何估计的征求意见的信。毛泽东在这封信中批评了当时-以及党内一些同志对时局估量的一种悲观思想。那时在对于时局的估量和伴随而来的行动问题上,党内有一部分同志还缺少正确的认识。他们虽然相信革命高潮不可避免地要到来,却不相信革命高潮有迅速到来的可能。他们似乎认为在距离革命高潮尚远的时期做这种建立政权的艰苦工作为徒劳,而希望用比较轻便的流动游击方式去扩大政治影响,等到全国各地争取群众的工作做好了,然后再来一个全国武装起义,那时把红军的力量加上去,就成为全国范围的大革命。他们这种全国范围的、包括一切地方的、先争取群众后建立政权的理论,是于中国革命的实情不适合的。他们的这种理论的来源,主要是没有把中国是一个许多帝国主义国家互相争夺的半殖民地这件事认清楚。

有些党员从主观主义出发不恰当地看大了革命的主观力量,而看小了反革命力量。结果,走上盲动主义的道路。

那时中国革命的主观力量虽然弱,但是立足于中国落后的脆弱的社会经济组织之上的反动统治阶级的一切组织也是弱的。这样中国革命的走向高潮,一定会比西欧快。在1927年革命失败以后,革命的主观力量确实大为削弱。若仅依据某些现象来看,党内同志们发生悲观的念头也是很自然的。但若从实质上看,那便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现在虽只有一点小小的力量,但是它的发展会是很快的。它在中国的环境里不仅是具备了发展的可能性,简直是具备了发展的必然性,这在五卅运动及其以后的大革命运动已经得了充分的证明。

马克思主义者对未来的发展和变化,只能说出个大的方向,不可能机械地规定时日。所谓的中国革命高潮快要到来,正如毛泽东所说的,“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读后感篇5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是毛泽东针对当时党内一些同志对现实估量过于悲观的思想而写的,它以全面科学的方法、积极向上的态度探讨了革命前途问题,肯定了革命高潮即将到来的论断。文章内容可以分为两点,一个是方向,一个是方法。二者缺一不可。对未来的发展方向缺乏客观的估计,抱有不确定性心理,就会导致悲观,从而动摇信心甚至改变发展方向。

因此,要解决问题,就需要明确方向,树立信心,并采取有效的方法,循序渐进。

首先,是方向问题。明确的方向使实践活动具有针对性和目标性。方向的把握,要注意:

第一,要客观全面地看待分析问题。毛泽东同志在分析当时的局势时,既能看到革命的主观力量,又能看到反动统治阶级的力量,并与国外进行比较,由此得出中国的革命环境应该说是略占优势的结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国的革命力量即使受到一定的削弱,也可以在这块土地上点燃革命的高潮。

第二,透过现象看本质。文中毛泽东同志透过军阀混战、失业激增、压迫严重的社会背景,当今社会,人们在处理问题时,也应透过现象看本质。要科学分析问题实质,理论联系实际,分析,总结,再分析,再总结。

第三,要有积极向上的态度。毛泽东同志在文中讲到,不能一遇到败战,或四面被围时就把悲观的思想扩大化。在对现象进行科学的分析之后,积极的心态更有利于我们理智把握方向,也更有利于我们最终解决问题。

其次,是方法问题。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读后感1000字第一,理论联系实际。毛泽东同志在分析军事路线和军事战略时,吸取历史上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走出一条属于中国的道路来。邓小平曾说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客观事物是离开人的活动而独立存在的。因此,必须把主观同客观通过实践联系起来,这样就能够把原来指导实践的理论同现实对照,从而检验出理论的真理性。做到了这一点,我们才能够让事物更加稳定地向着目标发展。

第二,循序渐进。“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正如文中讲到政权的发展是波浪式地向前扩大的,革命不会一步成功,是逐步斗争、发展的结果。事物的发展都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因此也需要我们循序渐进。邓小平在搞经济时,就是从试点开始的,从点到线再到面,依次逐步进行,这样才可以尽量避免在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错误。

总的来说,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我所能感受到的并不仅仅是毛泽东作为一代伟人的坚强信心和高瞻远瞩,更多的是毛泽东的理论思想对于今天实践活动的重要指导意义。我们在解决问题要把握好方向和方法问题,客观全面地分析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理论联系实际,用实践检验真理,在实践中前进,循序渐进,最终达到目标。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读后感篇6

目标是方向,也是动力。一个人有了坚定正确的目标信念,就会以惊人的毅力和不懈的努力,成就事业,创造奇迹。古往今来,有无数的英雄豪杰之所以能成就伟大的业绩,是因为他们胸怀崇高的理想信念,并能为实现这一崇高信念披荆斩棘,不懈奋斗。

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从一点星火成长为燎原的大火并最终建立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因为它有救人民于水火,统一中国的崇高信念。然而党也曾迷茫过,困惑过。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党内就一度出现过盲动主义和悲观主义思潮,其根源在于对当时中国革命形势和国情的不胜了解以及被当时形势发展的表面现象迷惑,感到党的力量就像星火不可以与日月争辉,从而产生悲观思想,动摇了统一中国的崇高信念。

作为党的领导人,毛泽东同志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所以秉烛夜写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信给党内有这种悲观主义的同志,并印发此信供全党学习,此信分析了当前形势,并阐明了党这一星火终成燎原之势的必然性,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的,“现在虽只有一点小小的力量,但是它的发展会是很快的。它在中国的环境里不仅是具备了发展的可能性,简直是具备了发展的必然性,这在五卅运动及其以后的大革命运动已经得了充分的证明”。

安定了党内很多同志的心,使他们再一次看到了成功的希望。由此可见,一个坚定的信念对一个人乃至一个国家的成功是多么的重要,作为一个当代大学生,面对如今风云变化竞争激烈的社会,更应有坚定的信念,并为此信念不懈奋斗,才能有所发展。

透过现象看本质。对于一个事物,我们要透过他的表面现象,深入分析事物发展的内部联系,把握其实质,才能正确认识事物,解决问题。既要透过现象来把握事物,就要把对事物的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认识,因为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片面的,现象的认识,是事物外联的东西,只有通过理性思维对感性材料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才能把握事物本质,就如石中英所说2“事物的惟一本质不能通过直观或自然观察来把握,只有通过概念的思辨或经验的证实才能把握……”。

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时期,党内的部分同志就是因为没有透过现象看本质从而产生迷惑,在敌人的第三次“会剿”来到井冈山,及英美日在中国的斗争愈演愈烈时产生悲观的论调。为此,毛泽东同志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论到:“我们看事情必须要看它的实质,而把它的现象只看作入门的向导,一进了门就要抓住它的实质,这才是可靠的科学的分析方法。”并分析到,党的处境并不是表面现象呈现的那样,实质恰恰相反,预示着_潮流的下落和革命潮流的复兴。于此鼓励党内同志坚持信念,继续革命。

由此我们学会了如何看待事物,也再一次认识到了马克思主义原理的科学性,使我们更坚定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

做事坚持不懈,越挫越勇。当我们认定要做某一件事的时候,就要立场坚定,就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不要稍遇挫折时就产生悲观情绪,并把这一情绪一般化扩大化,从而感到胜利的渺茫就放弃所持,而应当越挫越勇,越是环境恶劣,越是艰难困苦就越要坚持,哪怕只有万分之一的成功机会。往往越到艰难的时刻,离胜利就越近。故毛泽东同志在信中提到,党内同志应该克服困难,在游击区域内建立红色政权以迎接革命高潮的来临。事实证明,正是共产党人的这一精神使他们走到了最后,走上了历史的最高舞台。

总而概之,成功首先要有坚定的信念,其次要有坚持不懈,艰苦奋斗的精神,最后要有正确的行事方法。三者缺一不可,没有信念,何谈奋斗;没有正确方法,何来事半功倍;没有锲而不舍,何以功成身就。当然这只是我的一点点感悟,《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其实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只要我们细细感悟,将会受益匪浅!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读后感篇7

第三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南昌起义的内容,使学生了解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认识这个事件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

通过学习秋收起义和井冈山会师的内容,引导学生分析和认识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毛泽东把部队带向农村,开辟了井冈山革命道路,这是毛泽东把马列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国革命从走苏俄的路到走自己的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朱德等为此作出伟大的贡献,从而激发学生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们的崇敬之情,同时培养学生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去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一、重点和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教材从国民党反动派的血腥屠杀政策引入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发动南昌起义、秋收起义。起义之后队伍向哪里去?井冈山根据地的建立和井冈山会师,使中国革命终于有了可靠的落脚点和赖以发展的战略基地。井冈山根据地的建立,为中国革命开创了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夺取政权的唯一正确道路。

本课的难点是:毛泽东为什么要领导起义部队向农村进军。中国革命以俄为师,俄国十月革命道路是由城市到农村,而毛泽东却率秋收起义队伍去井冈山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这主要是由于不同的国情决定的,俄国当时是帝国主义链条中薄弱一环,中国却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无产阶级力量弱小,加之南昌起义后南下广东受阻,秋收起义攻打城市受挫,事实证明城市里敌人的力量强大。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毛泽东率领起义的工农革命军向农村进军,这是以退为进的策略,是一条引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之路。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回顾前面几节课学过的线索,讨论回答问题:

1、国共第一次合作期间领导的国民革命为什么会遭到失败?

A、国民党右派蒋介石、汪精卫等人背叛革命;

B、共产党领导人陈独秀犯了“右倾投降主义”错误,造成严重危害。。

2、南京国民政府具有什么性质?(反动的性质,代表着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

承上启下,教师讲授:

后来,武汉和上海的反动势力汇合起来,对幼年时期的共产党继续进行疯狂

镇压。在强大的敌人面前,许多共产党人和革命积极分子惨遭屠杀。但是,英勇的共产党人没有被吓倒,而是从地下爬起来,檫干身上的血迹,掩埋好同伴的尸体,重新投入战斗。(布置学生阅读55――59页全课内容,对重要的年代、人名、地名等做出醒目的阅读标记,按小组交流个人看法,要求人人过关。)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一、南昌起义:

1、南昌起义的概况怎样?(要求学生说出时间、地点、领导人、结果)

A、时间:1927年8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建军节就定在8月1日。

B、地点:江西南昌。[要求学生在56页地图上标明位置]

C、领导人:朱德、周恩来、贺龙、陈毅等

D、结果:一度占领南昌,撤出南下途中受挫。)

2、56页《南昌起义》图中的演讲者是谁?(周恩来)

3、 56页“动脑筋”:南昌起义军占领了南昌,为什么要撤出南下广东?(遭到反动

军队包围,不宜与敌人硬拼,计划南下广东,争取外援,重建广东革命根据地,然后北伐。)

4 、南昌起义在中国革命史上有什么重大意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

第一枪,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端。)

教师小结、过渡:

当时,毛泽东也接受党中央的指派,回到家乡湖南领导秋收起义。

二、秋收起义和井冈山会师

1、 毛泽东怎样发动秋收起义、进军井冈山?(同桌的学生一个翻书到56页,另一个

翻到58页,对照着完成“练一练”:

A、工农革命军三路进攻的出发地:修水、铜鼓、安源。[画圈]

B、受挫后会合的地点:文家市。[画圈]

C、改编部队的地点:三湾。[画圈]

D、最后落脚的"地点:井冈山。[画圈]

2、毛泽东为什么要到农村去建立革命根据地?(提醒学生进行敌我力量对比分析时,

注意观察57页“文献资料・红军歌谣”、59页“自由阅读卡・红军的军服”:

A、敌强:武器装备齐全,掌握着城市的控制权,但在农村的力量却比较薄弱。

B、我弱:在国民革命和秋收起义中连续受挫,损失很重,但能艰苦奋斗,可以适应

农村的生活。)

2、 观察彩色图片《井冈山会师》和57页插图《龙江书院――井冈山会师毛泽东和

朱德相见的地方》,说说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支坚强的队伍是怎样建立起来的?分点提问:

A、会师时间:1928年4月

B、改编后的部队名称: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简称“红四军”)

C、领导人:朱德、毛泽东

3、 根据59页“活动与探究”的内容,小组议论并发言:秋收起义后,工农革命军

为什么要去井冈山建立革命根据地?(教师可以通过“画外音”形式进行启发引导,帮助学生理解答题思路。然后,采用“剥笋法”层层引导)

A、双方力量对比情况:敌强我弱,敌人的力量集中在城市,在城市起义不可能全胜。

B、井冈山条件:位于湖南、江西交界,地势险要,易守难攻;附近农产品丰富,有

利于部队给养的筹集;离大城市远,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群众基础好,便于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

巩固小结

1、按照纲要信号的线索梳理本课知识:

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井冈山会师

→星火燎原

秋收起义→

敌强我弱

2、布置课后完成的作业:新学案第45――46页[自我测评]以及96――97页“一、

选择题”8、9、10、12、16题(必答);“三、材料分析题”(选答)。

3、提醒学生预习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读后感篇8

自毛泽东领导工农红军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探索出“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道路之后,党和红军内部不少人仍然对革命前途表示出悲观情绪。到了1929年年底,这种情绪依然在党和军队内弥漫。时任红四军第一纵队司令员的林彪在一部分人当中散发了一份对红军前途究竟如何估计的征求意见信。1930年1月5日,毛泽东写信给予了答复,这封信就是后来收入《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毛泽东同志在文章中指出:“中国革命不仅不可避免地会达到高潮,而且很快就会达到高潮”,纠正了一些同志对形势的错误估计。为中国革命指引了正确的方向,增强了全党的革命信心,引导全国人民走向曙光。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红色政权的发展是波浪式地向前扩大的,革命不会一步成功,是逐步斗争、发展的结果。目标是方向和动力。一个目标信念坚定、正确的人,将以惊人的毅力和不懈的努力,完成自己的事业,创造奇迹。千百年来,无数英雄豪杰,因为他们有崇高的理想和信仰,能够不懈地努力,才能实现这一崇高的信仰,而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取得胜利,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正是因为它具有救人民于水火,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崇高理想和信念。

做一件事要坚持不懈,越挫越勇。当我们决定做某件事时,我们必须坚定不移,有毅力。遇到挫折时,我们不应该悲观。当我们将悲观情绪一般化扩大化时,我们会感到胜利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就会主动放弃。我们应该在环境恶化,困难恶化的时候保持乐观,积极地迎接困难与挑战,坚持下去。

当前的中国正处在高速发展时期,但是也在经受着很多困难和挑战,如中美贸易战,所以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还需要我们砥砺前行,风雨兼程!只要我们坚定信念,坚定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一起努力,点燃我们每个人的星星之火,十四亿个星星之火必定会成燎原之势!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定能实现!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读后感篇9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是毛泽东针对当时党内一些同志对现实估量过于悲观的思想而写的,它以全面科学的方法、积极向上的态度探讨了革命前途问题,肯定了革命高潮即将到来的论断。文章内容可以分为两点,一个是方向,一个是方法。二者缺一不可。对未来的发展方向缺乏客观的估计,抱有不确定性心理,就会导致悲观,从而动摇信心甚至改变发展方向。

因此,要解决问题,就需要明确方向,树立信心,并采取有效的方法,循序渐进。

首先,是方向问题。明确的方向使实践活动具有针对性和目标性。方向的把握,要注意:

第一,要客观全面地看待分析问题。毛泽东同志在分析当时的局势时,既能看到革命的主观力量,又能看到反动统治阶级的力量,并与国外进行比较,由此得出中国的革命环境应该说是略占优势的结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国的革命力量即使受到一定的削弱,也可以在这块土地上点燃革命的高潮。

第二,透过现象看本质。文中毛泽东同志透过军阀混战、失业激增、压迫严重的社会背景,当今社会,人们在处理问题时,也应透过现象看本质。要科学分析问题实质,理论联系实际,分析,总结,再分析,再总结。

第三,要有积极向上的态度。毛泽东同志在文中讲到,不能一遇到败战,或四面被围时就把悲观的思想扩大化。在对现象进行科学的分析之后,积极的心态更有利于我们理智把握方向,也更有利于我们最终解决问题。

其次,是方法问题。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读后感1000字第一,理论联系实际。毛泽东同志在分析军事路线和军事战略时,吸取历史上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走出一条属于中国的道路来。邓小平曾说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客观事物是离开人的活动而独立存在的。因此,必须把主观同客观通过实践联系起来,这样就能够把原来指导实践的理论同现实对照,从而检验出理论的真理性。做到了这一点,我们才能够让事物更加稳定地向着目标发展。

第二,循序渐进。“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正如文中讲到政权的发展是波浪式地向前扩大的,革命不会一步成功,是逐步斗争、发展的结果。事物的发展都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因此也需要我们循序渐进。邓小平在搞经济时,就是从试点开始的,从点到线再到面,依次逐步进行,这样才可以尽量避免在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错误。

总的来说,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我所能感受到的并不仅仅是毛泽东作为一代伟人的坚强信心和高瞻远瞩,更多的是毛泽东的理论思想对于今天实践活动的重要指导意义。我们在解决问题要把握好方向和方法问题,客观全面地分析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理论联系实际,用实践检验真理,在实践中前进,循序渐进,最终达到目标。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读后感篇10

教学目标

1、把握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的史实及历史意义。把握井冈山会师的史实。

2、通过学习秋收起义和井冈山会师的内容,分析和认识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毛泽东把部队带向农村,开辟了井冈山革命道路,这是毛泽东把马列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

3、通过本课学习,认识到中国革命从走苏俄的路到走自己的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朱德等为此作出伟大的贡献,从而激发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们的崇敬之情,同时培养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去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南昌起义、秋收起义

难点:毛泽东为什么要领导起义部队向农村进军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二、导入新课,出示课题。

从国民党反动派的血腥屠杀导入。

三、出示目标,学生自学。(约10分钟)

学习任务:

1、南昌起义的经过是怎样的?(包括时间、地点、具体领导人、事件)

2、南昌起义有什么历史意义?

3、秋收起义的经过 是怎样的?(包括时间、地点、具体领导人、事件)

4、秋收起义后,工农革命军为什么要去井冈山建立革命根据地?

5、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有什么历史意义?

6、井冈山会师的经过 是怎样的?(包括时间、地点、具体领导人、事件)

四、交流探究,教师精讲。(不超过20分钟)

1、教师介绍: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革命的出路之一:以俄为师,城市武装起义 (学习俄国十月革命的经验,组织城市武装起义,以城市包围农村,最后夺取全国政权。)

2、学习南昌起义

(1)南昌起义的经过

(2)南昌起义的历史意义

(3)学生思考回答:南昌起义军占领了南昌城,为什么要南下广东?

3、教师介绍: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革命的出路之二:工农兵起义,夺取城市 (积极发动农民、工人、革命士兵,组织武装起义,占领大城市,进而夺取政权。)

4、略学八七会议

5、学习秋收起义

(1)秋收起义的经过

(2)学生思考回答:毛泽东为什么要到农村去建立革命根据地?

(3)小组内讨论后回答:秋收起义后,工农革命军为什么要去井冈山建立革命根据地?

6、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有什么历史意义?

7、学习井冈山会师

(1)井冈山会师的经过

(2)教师简介:井冈山会师后,朱德和毛泽东的名字就紧紧连在一起了,人们往往把他们合称为“朱毛”。

8、略学以后革命形势:星星之火已成燎原之势。

9、课堂小结。

五、当堂检测,反馈落实。(约10分钟)

检测题见课件。